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之评析
一、事业单位改革简述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
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具有具有服务型、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的特征。
(二)事业单位改革简述
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
2011年4月初,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共涉及到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
该表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其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二、事业单位改革之意义
(一)改革背景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管理运行中长期积淀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此外,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已经严重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既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二)此次改革的亮点
1、以分类改革为重点
此次改革要求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各类事业组织均由政府或政府部门设立,政府机关通过各种权力,运用多种方式直接领导、管理、控制事业单位。
政事不分主要表现在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权力不分、政事组织不分、政事管理与运行方式不
分。
此外,事业单位逐渐沦为政府的附庸,受政府职能部门支配,事业单位呈现出衙门化、机关化、官僚化。
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了承担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这将大大推进政事分开的进程,有效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凸显政府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
2、强化公益职能
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这个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中之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是强化它的公益属性,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够强化,有的偏离了公益事业,向市场滑坡,比如说一些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存在有乱收钱的现象,这就相对滑坡的,公益属性没有强化起来。
按照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要强化公益属性,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由传统的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打破铁饭碗,实施绩效工资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取消行政级别,实现社会化等。
在此基础上,才能激发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公益事业,提高事业单位质量和水平,这样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方面转变,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内部规制改革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步进行的是事业单位各项机制的改革深化。
涉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等机制全面推进。
2006年人事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11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中发布了涉及分类、法人治理结构、财政、国有资产等9个配套文件。
2011年11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
至此,改革呈现了全面统筹推进的态势。
三、事业单位改革仍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仍然存在政事不分的问题
受制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与政事不分问题突出。
首先,政事职责部分,许多本应由政府机关承担的职责如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等工作由事业单位承担,而许多辅助性、服务性、技术性等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工作却由政府部门来做。
其次,政事权力不分,哪些权力由政府行驶,哪些权利属于事业单位所有,始终没有清晰的界限,由于政府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政事不分必然导致事业单位权利的模糊乃至丧失,政府权力的扩大。
最后,政事组织不分,政府按自身模式创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模仿政府机关确定自身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政府机关有行政级别,事业单位也有行政级别;政府机关内设处、科、室,事业单位也设处、科、室;政府机关由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也都依靠财政拨款等
2、公益类服务概念过于宽泛
《指导意见》除了对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划分,还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两类。
但是这样的划分仍然显得过于笼统。
公益属性这个概念过于空泛不具有操作性,界线也并不十分清晰。
无论是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责任主体都是政府。
但哪些公益性事业应当部分由政府承担,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如何判断,这些均没有明确。
而且分类目录不可能涵盖所有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分布在不同行业,各地区的设立也不尽相同,有些事业单位的认定标准和依据很难确定,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的业务是公益性质,却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如养老服务机构、环评机构等。
分类不清楚,就很
难确定哪些是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是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无法分类清晰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
3、改革动力明显不足
此次改革直接关系事业单位未来的改革取向,关系到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利益结构调
整,也关系到主管部门既得利益的得失。
现实中,某些事业单位实际上是主管部门
的服务工具或部门谋取局部利益的载体,事业单位改革一旦触及这部分利益,就可能受
到消极对待。
而且部分领导干部由于习惯已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愿意
尝试改革;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群众不乐意而不敢尝试。
再次,事业单位职工
习惯了现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害怕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使得大多数职工不愿意改革。
分类改革缺乏动力。
四、结语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对于推进政府改革,完善
公共服务供给,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