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导读: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
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1.李白-《子夜吴歌》品鉴
2.李白子夜吴歌鉴赏
3.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4.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5.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6.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7.李白子夜吴歌全诗
8.李白《子夜吴歌》鉴赏
上文是关于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