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 课程教案

哲学与人生 课程教案

课堂探究: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3、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诞生薮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15页故事:“圣神皇帝”的无奈。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大悦,下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放。武大怒,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世界的。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A。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讨论、思考题、作业: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2次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一节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能认识到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B。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二者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二)新课讲授(50分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世界观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三)针对性更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强调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育人的性质。
(四)由二维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知识、觉悟和能力)评价标准。
【难点】
哲学基础知识;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授课内容】
一、说课(30分钟)
1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
4.课程主要内容与结构体系
二、本类课程课堂要求(50分钟)
<新课讲授>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有三个结论要掌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大家应该都知道。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些事物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飘动的云彩,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俗话说:稳如泰山。泰山也在变化。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书P8)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授课内容】
一、导入(20分钟)
1、有一首歌《山不转水在转》,有哪位同学唱一下。提示:“山不转水在转”的寓意是什么?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2)“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人意,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的。
2、三国吕蒙的故事。
吕蒙,自小不读书,大家都看不起他,称“吴下阿蒙”。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如不读书,如何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的,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2)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1次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第一单元 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生活的向导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现在”的概念是什么呢?说“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案例3:“刻舟求剑”的故事,错误在哪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