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石。

通俗来讲,正确的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实质,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不动摇,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各种工作,忙碌着各种考试,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中,不断的分析、总结、学习、判断,才能从意识层面和物质层面上做到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物质与意识
世界的本质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争论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

针对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哲学派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前者把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而在此辩论中,各学派又分为一元论和二元论,即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和唯心主义都可以使一元论者,二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有两个,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相属的本原。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事物符合时,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则只会失败。

无数的事例和经验反复的告诫着人们,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更让人们清晰的认清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经验总结和归纳发现,只有唯物主义能准确反映进步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世界观,更好的符合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

既然物质是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本质,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哲学物质概念发展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寻找一种或几种能产生万物的“初原物质”作为世界本原到17世纪形而上学,以原子为组成万物的最小单
位,再到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历史观有机的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将物质的概念从各种实物的总和抽象出来,进而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并不是依赖人们的感觉存在的,但是它却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客观存在。

列宁也正是根据恩格斯的原则,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什么叫做物质
要理解这一物质定义,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入手: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二、物质是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也就是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

三、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与自然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即存在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范畴的科学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既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严格区别开来,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首先在于它的物质性,作为统一基础的物质不能归结为某种“始基”之物,实际的物质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的统一,是多样的统一。

其次,这种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统一。

正是因为物质是包含着差异的统一,所以物质世界会如此丰富多彩,也正因为物质是运动发展的统一,所以整个世界时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一证实,首先自然界的物质现象虽然千姿百态,但从茫茫宇宙到高山大海,从天上到地上,从植物到动物,从有机界到无机界,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

过去有人认为,天上的世界时神的世界,天上的人间和地下的阴间都是由天上的神所主宰,但是现代科学对宇宙、地球、月亮、陨石的分析,逐步揭开了天体奥秘,发现宇宙中其他天体和地球一样,都是由同样的氢、氧、氮、碳、
磷、钙、铁等化学元素所组成,也有同样的物理运动规律,这也表明天上的世界和地球都统一于物质。

其次,在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虽然比自然界复杂得多,但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存在。

社会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生产,深灰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的、物质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这种客观实在的本质,说明了人类社会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人的意识本身是不是统一于物质呢?
三、什么叫做意识
首先,我想说的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意识简单归为物质或者物质属性,旧的唯物主义也说没把意识到底是什么给说清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意识当成是物质的一种产物和属性,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意识是一种灵魂之火,我国东汉的哲学家王充也说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像薪与火的关系,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我认为意识首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个简单反映特性到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动物心理,再到人的意识的逐步发展过程,其次,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依然是这种产物。

社会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社会劳动,类人猿的心里不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人类意识,劳动也为意识提供了思维的外壳——语言,因此,即便是某些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超过人类,但是没有语言、不能制造工具,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人这样的高级动物。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的本质就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美国亚特兰大大学曾对6个盲人的意识现象做过研究,发现先天盲者,只能梦到靠声音、触觉理解的世界,后天盲者,却能梦到正常人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人脑不会自生出意识来,人脑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并作用于客观存在,进而客观存在才会反映到人脑中来。

四、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从本质,物质都是决定意识的,难道意识就处于完全被动,被物质所主导吗?不,我认为意识也是有很重要的功能的,第一意识能够让我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便面现象,也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仅能看到现在,也能追溯过去,甚至预知未来,比如说猴子能用水、戏水,但却因为其不能认识水的本质,故而不能利用水。

第二意识让我们能动的改变世界。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了人类的生存痕迹。

例如蜜蜂无蜜就会饿死,但是人无粮食会种植,猴能生火,但是不能用火,人却能使用柴、煤、油、电,以及各种用火方法,人们利用仿生学模仿生物功能,制造各种人工合成物质以补偿自然物质的不足。

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之所以有能力改造自然,关键的一点就是人具有意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着人们认清世界并改造世界。

只有在认清世界本质奥义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和深邃的世界中看清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中总结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而帮助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以及立身做人。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抬起来。

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若没有这个支点,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就永远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更别说改变这个世界了。

治病需要药,开刀要花钱,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社会、科技、生活的发展进步,都需要我们正确看清世界本质,正如毛泽东言道: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