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5一.形成期:1844—1846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面性特征,并没有排除把他们的文艺观作为理论整体加以把握的可能。
恩格斯在批评杜林哲学思想时指出,他写《反杜林论》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于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到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相继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
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首先是英国,随后是西欧其它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空前大发展。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例如,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时间、效率、财富;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当然也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但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像得了一场大瘟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第二,无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已成为独立的阶级。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1. “教育因素”的积累和扩大,构成了无产阶级独立展开文化思想方面斗争的主要前提;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虽然剥夺了无产者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能“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
阶级的分化使统治阶级中的某些阶层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特别是那些从理论上认识了历史运动规律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2.无产阶级诗人和艺术家的队伍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以未来历史主人公的首创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创造了崭新的文学艺术作品。
1831-1834年法国里昂防治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1836—19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工人群众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颂无产阶级的斗争,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信念。
在马克思、恩格斯周围长期活跃着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艺术家,如赫尔维格、弗莱里格拉特、敏娜?考茨基、埃维林、冯?哈克奈斯等。
3.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文化和文学艺术届产生分化。
一部分资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开始由从前田园牧歌式的娴静格调和资产阶级英雄主义的风格,转而以鲜明的同情的笔调描写“城市下层”的贫困和资产者道德的沦丧;以往国王、王子和公主、小姐的主人公地位也渐渐让位给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
恩格斯认为“作家当中的这个新流派——乔治?桑、欧仁?苏和狄更斯就属于这一派——无疑地是时代的旗帜”。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思想文化基础)1.唯物主义马克思文艺理论吸收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自然”说到费尔巴哈的“艺术以人为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学说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又批判否定了他们见解中的“合目的论”、“自然人论”以及形而上学的因素。
2.唯心主义在对待唯心论的美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美学时,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把发展观、矛盾观引入到美学的德国古典美学所具有的“巨大历史感”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以及在美学领域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古典美学复活唯心主义,把美和艺术看成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超社会功利的先天性产物,使头脚倒立的辩证法重新反转过来。
3.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在充分认识斯密、李嘉图以独立的个人为出发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弊端的同时,紧紧抓住了斯密、李嘉图等初步看到的社会经济对精神文化的影响及经济因素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从斯密对资本主义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发展与多广大劳动群众艺术能力提高的敌对性,以及异化劳动既创造美又破坏美的揭示中受到启发。
4.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和艺术在满足人们身心的需要与促进社会进步重大作用的强调,对艺术发展史多少含有辩证观点的描述,以及对劳动群众创造美和艺术的歌颂,对未来社会主义艺术的憧憬,都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高超的智慧、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美好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本节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狭义意义上的,主要审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基人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形成和发展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浪潮中。
随着无产阶级从自为的阶级发展为自觉的阶级,从而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独立的美学、文学艺术运动也伴随着经济斗争、政治斗争逐渐发展起来。
一.形成期:1844—1846(一)时间上下限分界的依据:1.时间上限1844年分界依据:(1)在革命实践方面,在这个时间开始时,马克思恩格斯都以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2)在革命学说方面,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年)“这本书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反映出“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列宁语)。
2.时间下限1846年分界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9月—1846年8月)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划时代的著作,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已经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二)基本内容:1.以突破国民经济旧格局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演化观念为出发点的美论;2.以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系统结构为前提的艺术本质论;3.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了人本主义的人类学;4.与唯物反映论相联系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辨证论。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70年代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写成的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列宁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基本内容1.建立了艺术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及艺术生产的特征,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与某些艺术的敌对性质;2.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繁荣不平衡问题,充实了艺术发展观;3.提出了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与艺术的掌握世界的问题;4.在美论方面大大充实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开始的研究,关注对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评述,如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对卡尔?倍克《穷人之歌》和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的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对斐迪南?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的评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