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答:1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张与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2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3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以国邑为姓。
以官职为姓(司马迁)。
以排行次第为氏。
以爵号、谥号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
以职业技能为氏。
以事为氏。
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
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答:名与字的关系: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
老庄思想1、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老庄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著《道德经》(即《老子》)。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
老庄思想具有自然主义色彩,对儒家思想采取了批判立场。
强调:“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庄子,名周,《庄子》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汉代经学1、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等。
2、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六艺”(六艺有两种解释,还有一种是礼、乐、射、御、书、数.魏晋玄学1、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2、玄学的实际内涵: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
宇宙的本体是“无”。
3、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理学的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
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因而在北宋初年便有胡瑗和孙复,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
理学的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
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儒道思想为什么可以互补?两种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个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阴阳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只会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三大崇拜:1、祖先崇拜2、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
3、原始宗教: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以神灵观念为标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的影响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印度佛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一是孝道论,二是慈悲观,三是善恶观,四是因果报应3.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4.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也很广泛。
5.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音乐。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道教的某些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贡献。
如炼丹,实开中国冶炼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先河,火药的发明与利用即与此有关;采药治病,促进了中国医药的发展。
其次是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气功、巫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2)的设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说是源远流长。
简述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答:(一)西周以前:(1)原始时期的教育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
(2)夏商的学校1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3战国时期的教育:典型代表:稷下学宫4秦代的教育:书同文,车同轨5汉代教育: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设国子学 2、设分科大学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7隋唐时期的教育: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②完善放假制度:8宋代:书院9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10明代教育的发展: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2、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11清代教育: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度的特点:一、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二、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人才,而是看重文才;三、他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
四、他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重泯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春秋战国以前,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春秋以前:“客卿制”,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察举和征辟(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
(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什么是科举?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答: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从采用考试方法选拔管理。
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一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
科举制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因为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并由此壮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成为此后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