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邱家洪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钟卫国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脉络》 /
第四,较为完备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经形成,以计 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有机 组合和协调配合效果显著。 第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收入分配制度与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和健 全。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形式多样化,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同时,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等“三条保障线”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重点的 社保体系初步形成.
劳务、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 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要培育和健全价格机制、利率机 制、工资机制、汇率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要以 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思路。要重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国家经 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先进文明成 果, 使各项改革符合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同时,改革进 入攻坚阶段,在操作方式上,要从过去的政策推进,飞跃到 全面的法治规范,实现改革的法制化。改革加速了法律的 制定、 修改、 废止的进程;法制建设的发展, 对确认改革 大政方针,巩固改革成果, 指导改革深入,保障改革进行, 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重要保证。当前,改革已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各种经济 社会问题盘根错节, 改革需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需要触及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 棘手。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艰巨 性、 复杂性、 系统性和风险性都大大增强。这就更加 需要政府发挥好主导性作用,切实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 体指导、 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 稳妥、 工作推进深入细致、 风险防范及时有效;要进 一步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做到认识到位、 组织到位、 措施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务实有用、 运 转有力、 协调有效。改革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以求真的态度、 务实的作风、 创新的精 神,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第一,确立 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在坚持 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 展。 第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在企业特别是 国有企业中普遍推广。到 2001年底,已有1135 家企业在 A 股上市,上市公司累计募资已达7726.84 亿元,B股募资 46.3 亿美元,H 股募资182.27 亿美元,其他筹资47亿元。 第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以 集贸市场为起点,其他各类市场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等要素市场都已逐渐形成。 。
第三,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 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自主调整产品 结构和经营战略。其次,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 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 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再次,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稳妥地扩大股份制企业的试点工作。把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改革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 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 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目标。强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 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 创新,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 风险能力。
20094170 包微微
历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 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状: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 要进展,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扭 亏增盈成效显著,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基 本实现。在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私营、个体经 济有了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资本、技术和 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 显增强。财税体制继续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镇住 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要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 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完善 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 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 解金融风险。总体策略: 政府主导,理性规划, 协同攻坚。从 总体上看,中国改革具有政府主导、 自上而下的显著特点。 政府主导不是主导市场经济,而是主导市场化进程, 即对市场 化进程的推动、 调控和引导。 政府主导的优点在于减少改 革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成本, 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 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 民主执政、 科学执政的能力不 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经济 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 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这一阶段, 改革面临 着新的形势、 新的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势。 第一,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基础, 指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 自着力解决分配领域中存 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 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三是改革分配制 度,规范分配秩序,包括推行年薪制、职工技股、技术 和知识入股、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通过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 中等 收入者占多数, 呈现 “两头小、 中间大” 的分配格局。
第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独立于企事业 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 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 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 保障体系。 可以预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中国将稳步迈向 全面小康。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面对新世纪,中国必 须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未来 五年内,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目标: “十五”计划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 扩大对外开放的奋斗目标中强调:要继续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各种形式转 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科学管理;继续调整和完善所 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 制形式;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 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财税、金 融、投资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 高对外开放水平。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 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 的企业由国家控股。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 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 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第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 造各类市场资本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 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同时,把深化流通体制 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作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 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金融市场,发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