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蹄疫

口蹄疫

口蹄疫1 病原学2 流行病学3 致病机理4临床症状5 病理变化6 流行现状7 诊断8 综合防治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参考文献口蹄疫(foot-and-month disease, FMD),在我国曾经被称为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n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

该病由于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一旦暴发,将对畜牧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被国际兽疫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也将该病列为一类传染病之第一位。

2013年初以来,随着免疫效果确切的O型口蹄疫疫苗研制成功并被批准在生产上应用,该病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免疫有效预防,个别猪场即使不幸出现该病流行,也可以通过紧急免疫的办法有效快速被控制。

以下如无特别需要,有关口蹄疫的叙述,以猪口蹄疫为主:1 病原学FM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Aphthovirus)口蹄疫病毒属,为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正二十面体(近似球形)结构,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nm(如图1)。

成熟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为蛋白质。

基因组为单股线状、约含8500个核苷酸的正链RNA。

5’端无帽子结构,以共价链与一个小分子蛋白3B(VPg)相连。

离5’末端400~500个核苷酸处是一个长约100~200个核苷酸的富含胞嘧啶核苷Poly(C)区,Poly(C)区后还有一个800个核苷酸左右的非编码区,往后是一个长达6500个核苷酸的编码区。

3’端有一非编码区,并带有Poly(A)尾巴。

Poly(C)前靠5’端一侧的较小部分可能仅与病毒RNA复制起始有关,Poly(C)后靠3’端一侧的较大部分包含编码蛋白的全部信息。

图1 口蹄疫病毒(图片来源:网上公开技术资料)FMDV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病毒侵入机体后,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相互作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脱去衣壳的RNA在细胞内进行翻译,形成一个大的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经过3次裂解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4种结构蛋白(VP1, VP2, VP3, VP4)和若干种病毒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VP1, VP2和VP3分布于病毒颗粒表面,构成病毒的核衣壳。

其中:VP1位于病毒颗粒的顶点,对胰酶敏感,发挥着重要的抗原作用,并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VP4隐藏在衣壳内部,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

此外,在病毒增殖的动物机体内和感染细胞培养液中还存在一种非结构性的病毒特异蛋白,称为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rus Infection Associated Antigen, 简称VIA抗原)。

VIA抗原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对各型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均呈阳性反应。

在注射灭活疫苗的动物体内,检测不到VIA抗原及其抗体。

因此,VIA抗原可作为病毒在动物体内发生增殖的证据,以此鉴定动物是否存在FMDV感染[1], [2], [3]。

FMDV共有7个血清型:O型、A型、C型(欧洲型)、南非1型(SAT1)、南非2型(SAT2)、南非3型(SAT3)和亚洲1型(Asia1)。

各血清型的临床表现完全相同,但抗原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我国至今已被证实存在的血清型包括O型、A型和亚洲1型。

猪口蹄疫最常见的为O型,A型和亚洲1型偶尔亦引起散发性感染。

病毒在4℃比较稳定,-20℃特别是-50~-70℃十分稳定,可以保存几年之久。

对日光、热、酸、碱均十分敏感:直射阳光可使病毒迅速灭活。

8℃时病毒可存活24~42h,12℃存活24h,13℃存活16h,37℃存活4h。

最适pH值为7.4~7.6,pH值5.3~5.7迅速灭活。

下列浓度消毒药均可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1%络合碘。

在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被病毒污染过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乳及乳制品中的口蹄疫病毒于70℃加热15s可灭活,4℃存活12d,乳变酸后病毒迅速灭活。

因尸僵后迅速产酸,故尸体内肌肉中的病毒很快灭活,但在腺体、淋巴结和骨髓中,由于这些组织中酸的产生不多,病毒可存活长达数周。

2 流行病学FMDV主要感染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猪等20个科的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对人有时也有感染性。

家畜中以牛最易感,其次为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等。

通常是牛先发病,数量少但症状明显,故牛被称为指示器;然后感染羊,数量多但症状不明显,被称为储存器;最后感染猪,数量多且症状明显,被称为放大器。

但近年发现有的流行毒株仅对猪致病,对牛、羊不致病。

不同年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幼畜较成畜易感,死亡率也高。

在常年坚持作疫苗免疫的猪场,由于幼畜一定程度存在母源抗体保护,最先发病的往往是母源抗体消失后的中大猪。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易发,秋末、冬春季较多,春天为流行高潮,夏天发病较少。

最近几年,FMDV致病力似有增强之势,夏天仍有不少猪场发病。

患病和带毒动物,以及被这些动物污染过的肉品、肉制品、内脏、血、皮毛、废水、饲料、栏舍、设备、用具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病畜发热期呼出的气体、粪、尿、眼泪、唾液、精液、和乳汁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病畜水疱皮和水疱液含毒量最多。

不同种类的患病动物及病程的不同阶段,排出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

急性发作期的牛和猪,在临床症状表现期排出的病毒特别多,也最危险。

潜伏期的动物,在未发生水泡前就开始排毒。

痊愈动物有50%左右在愈后数周至数月中仍可带毒,成为传染源。

疫区牲畜和畜产品调运以及人员和车辆等的往来,是该病散布的重要途径。

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过的水源、牧场、饲料和用具以及非易感动物等,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空气也是一种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借助风力可传播至60km 以上,引起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在一些防疫设施比较完善、防疫制度比较健全的规模化猪场,暴发此病的最大风险,来自经常出入屠宰场被病毒污染过的运输车辆。

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病原经消化道、呼吸道、产道、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粘膜感染,均可引起易感动物发病。

FMDV的感染力非常强,病毒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后,只需10个感染颗粒即可造成牛的感染[4]。

该病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常呈暴发性流行,并具有一定周期性。

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同时发病。

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

在一些新疫区,发病率经常高达100%,且哺乳小猪发病后因心肌炎发作而大规模死亡。

在一些老疫区,该病每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3 致病机理FMDV一经感染途径侵入机体,即开始在感染部位细胞中复制,再经局部淋巴结扩散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并循血液循环途径快速分布于机体各个组织。

但经典病变仅出现在鼻部、粘膜处和嘴唇。

病毒在水疱皮、水泡液及淋巴液中含量最高。

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会有一定量的病毒。

机体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细胞中,都有两类(即一类和二类)FMDV和其他小RNA病毒接受位点,通常一个细胞上带有一类接受位点1×103~1×104个,二类接受点位或更多[5]。

在4o C~37o C条件下,FMDV与细胞上的接受位点迅速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按一般小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后的基本脱壳步骤脱去核衣壳。

脱去核衣壳后,RNA被释放到细胞浆内。

在细胞解离酶作用下,VPg从病毒RNA 上脱离下来,使病毒RNA具有mRNA功能[6],然后开始病毒翻译和装配。

病毒的侵入使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迅速停止。

3C蛋白(FMDV融合蛋白裂解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裂解宿主细胞的组蛋白H3,使H3末端20个氨基酸被降解,改变了染色体的转录,最终使得宿主细胞的蛋白翻译受阻[7], [8]。

当FMDV在细胞内大量扩增造成细胞严重损伤时,细胞破裂、溶解,装配完毕的FMDV粒子大量释放到感染细胞外。

病毒释放时,细胞表面出现泡状破裂和表面生芽,并伴有少量的细胞质分出。

FMDV在细胞体内的RNA复制和蛋白合成非常迅速。

RNA复制只需45秒,蛋白合成大约需要15分钟,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感染后20分钟左右就能测出[9]。

4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以发热和口、蹄部位出现水疱为特征性症状。

临床症状从温和型到严重型以至致死型的均可发生, 特别是在幼畜。

另外, 在某些感染中可能会出现亚临床感染。

症状严重程度与动物种类、品种、免疫状态、病毒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有关,成年兽一般为良性经过,幼畜常因心脏损伤导致死亡。

良性病程时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幼畜严重口蹄疫感染时的死亡率可高达50%~70%。

成年猪虽然发病死亡率较低,但感染过FMDV或出现和口蹄疫的患猪,一般都丧失种用价值。

猪口蹄疫潜伏期一般2~5天,病初体温升高(40~41℃),精神不振,常卧地,减食或食欲废绝。

蹄冠、蹄叉、鼻盘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淡黄或淡白色突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水疱(如图2)。

部分成年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乳房上出现水疱(如图3)。

个别患猪口腔粘膜、齿龈、舌面、额面、会阴、阴唇或阴囊皮肤等部位也出现水疱。

水疱破溃后,露出溃疡面,不久愈合。

少数病例在口腔发生病变,流涎、咀嚼及吞咽困难。

蹄冠水疱形成后,常因患猪(特别是体形较大的生长肥育猪及成年种猪)负重行走而破裂。

患猪负重行走时,常因蹄部剧痛而凄声尖叫,全身发抖,蹄冠部位溢出大量鲜血(如图4),严重者蹄壳脱落,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

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跪行,部分患猪因巨痛而死亡。

如果护理得当,破裂的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后逐渐痊愈。

约30天后,松动的蹄壳被新长出的蹄壳替代,蹄壳完全脱落的蹄尖长出新蹄壳。

如果护理不当或患猪因挣扎磨损了蹄尖表面的生长层,溃疡面因继发感染而发炎,患猪永远无法长出新的蹄甲,而是在患处长出一个锤状机化组织(如图5)。

新生仔猪及哺乳仔猪一般呈急性发病经过,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整窝死亡。

部分哺乳仔猪亦有口、蹄水疱症状,但出现口、蹄水泡症状的哺乳小猪耐过率较高。

图2 鼻吻部水疱图3 哺乳母猪乳房部水疱图4 松脱的蹄部溢出大量鲜血图5 蹄部锤状机化组织5 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及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时也可发现圆形烂斑、溃疡或出血性炎症。

小肠、大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偶尔还有大叶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如图6)。

具有诊断意义的典型病变是心肌病变。

心包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浑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