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

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

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

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

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

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

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

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

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

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

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

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

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

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

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

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

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则为政者,舆论自由,则民心舒畅也。

古代有“五伦”即:孝、悌、忠、信、别,讲的是父子伦、兄弟伦、君臣伦、朋友伦、夫妇伦,若天下万民皆能身体力行、遵循此道,则民不教而自化,为政者也会慎独而为,政治也自然清明了。

因此,在自然,依天道,在社会,依人道,但最终总结为:道法自然。

作者绾情思记于201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