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

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

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

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

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

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

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

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

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

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

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

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两段话是一个意思,但前者是从今推古德思维方法,后者是从古推今的思维方式。

古人要揭示宇宙起源的秘密,就必当先从现实的天地万物出发,然后推测到遥远的古代。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命题老子从现实存在的万物出发,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不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

这就是老子思维的终极点。

老子提出这个终极点后,反过来又从这个终极点推演出万物产生的途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设想“无”生“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谐之气,才生养出各种万物。

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道生万物或“无”生“有”的整个过程。

对于“道”的形象和性质,老子作了如下界说:道是无形无象的。

“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夷、希、微三者都表示“道”是一种无形无象无任何行迹的东西。

道是无为无欲的。

“道法自然”,自然者无为也。

无为即指无有目的、无有意志、无有欲望、无有作为,所以说道“常无欲、常无欲”,是自然存在的东西。

道是柔弱的。

“弱也者,道之用”。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正由于它的柔弱所以才能战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的性质与道的性质有相类似的地方。

道是虚静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虚空的,永远不会充满。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是静止的,万物是运动的,万物都在生长壮大,但最后都要复归本原的道,复归到虚空静止的状态。

道是无名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一种名都有自己特指的对象,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道是无限的,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不能用有限的名来称谓,所以只能是无名的。

如果道也有限制,有一定的规定性,那就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原指道路,可引申为法则、原理、规律等。

这里老子为什么要把宇宙的本原称为“道”呢?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把“道”更高度地抽象化,使之脱离具体事物的“道”,把“道”看作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总则。

这样老子也就把“道”分成了两类:一是指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道,属于一定事物的法则,称作“非常道”,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这样的“道”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道。

非常道是离不开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常道是抽象的,脱离了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因为是无形无象的。

这样常道其实也就脱离了万物一种绝对的“理”(即法则)的存在。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理”还是“物”的存在呢?当他在强调道是“常道”,是脱离万物而存在时,道成了一种纯理的存在,但纯理有无法生出万物,所以当他强调道能生出万物时,又把道看成一种物,一种混成之物。

就此来看,老子的哲学尚带有原始性与素朴性。

二、德论——物性论高亨先生说:“德者万类之本性也”。

也就是说,德论即无论性,是讨论万物本性的。

老子讲“德”,归结起来至少包含这样几种涵义:1、宇宙本原的“道”的德性,一般称为“玄德”。

2、体现了“道”的圣人之德性,亦称之为“玄德”。

这是由于他的德性与“道”的德性一致的缘故。

3、天地万物的德性,一般称之为德,如天之德、地之德、人之德等等。

但这些具体事物的德性,老子也把它们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

在这里,天道和天德、人道和人德都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德不仅有“玄德”与一般德性的差别,还有厚薄之分,上下不同,有德与无德的差异等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是说,上德的人不表白自己有德,所以他实有德;下德的人总好表白自己没有失德,所以他实无德。

玄德与一般天地万物的德,其内容又是不一样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而玄德是道的或体现了道的圣人的德性则是同一的。

至于玄德的内容,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指“道”的德性,是无为顺其自然的。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就是说,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福德。

常知治国的法则,就叫“玄德”。

这里的玄德是指圣人的德性,圣人的德性就是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也就是顺应自然,所以圣人的德性也体现了道的德性。

天地万物的德性,则与宇宙的本原——道的德性是有区别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然而虽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德性,但来源是共同的,即都是获得了宇宙的本原——道的结果。

“德者,得也”。

就是得“道”而形成自己的本性。

违背了道,就会失去道,使自己缺失了德性。

以此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德性。

三、主静论——以静制动的动静论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道”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道所产生的万物存在状态是运动的。

道虽生养万物,却不宰制万物,随顺万物自然生长,所以道无需有所作为,永远保持着自己虚静的状态。

这就是“道”微妙的德性。

万物则与道相反,时刻处在运动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也,又况与人乎?”万物处于千变万化之中,不可能永恒,所以万物是变动不息的。

但万物的运动始终都有一个归宿的地方,“夫物芸芸同,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这就是说,万物众多而且生长茂盛,但各自都要复归到它的最后归宿,复归到静止的状态。

复归到静止状态,就是复归到了性命之所在,也就回到了自然的状态。

这里静是根本,是永恒的;动则是非根本,不是永恒的。

这就是老子的主静说。

老子还讨论了动与静的关系,认为动本身不能制止动,只能静才能制止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热,清静可以天下正”。

用以说明,静能战胜急躁,静能战胜炎热,清静无为而治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君长。

老子在动静关系上是主张以静制动的。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君主无为的统治理论。

四、无为论——圣王论无为思想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为是宇宙的本原——“道”的根本法则,是道的德性的主要内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为”而言。

所谓“无为”就是无目的、无意识、无作为、无欲望的,说“道”是无为顺应自然的。

也因为道的无为,所以万物能自然生长,所以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道的德性是无为的,人间具有最高德性的圣人是体现了道的德性的,因此圣人也应当是无为的。

老子所讲的圣人,是他理想中人间最高统治者。

所以老子讲圣人无为而治就是讲君王的统治思想,后人常把老子的无为思想看作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有道理的。

“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自己实行清净无为而治,不扰乱下民,老百姓才能自己安定,归于素朴纯真,从而达到社会的治理,即达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