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班级、考场、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必须在密封线以内,密封线以外的无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芯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家训①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②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
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
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③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
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
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④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
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
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⑤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
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
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
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
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⑥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
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
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
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C.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B.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甲文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潜有脚疾,使人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与潜情款。
后为始安郡,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其亲朋好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陶潜《五柳先生传》)4、对下列语句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B.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C.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D. 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
5.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3分①躬耕自资,遂抱赢疾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③征著作郎,不就④我醉且眠,卿可去⑤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⑥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A.①③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喜欢音乐且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C.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D.“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不慕荣利”与赞语中的“不汲汲于富贵”相对应,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分)(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
(11分)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颜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
曾屡试不第。
8、本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6分)9、就全诗看,作者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三)名句默写。
10、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归去来兮辞》中表明陶潜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之事仍可补救,坦露自己这种归隐田园心迹的一句话是:,。
(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夕阳西下霞光满天,水鸟翻飞,水光与长空相融和谐画面的一句话是:,。
(3)庄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