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rchivetemp《甘肃地理》 第八课

.archivetemp《甘肃地理》 第八课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21 页
甘肃生态建设的措施
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 护与建设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中幼林抚育, 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 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大力发展人 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 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采取生态补水、退牧还湿、面源污染防控、污染治理等措施, 有效恢复与保护高原湿地;加快黑土滩治理;减少人为因素 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牧民定居工程,引 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
甘肃地8 页
甘肃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 划》、集中连片地区和全省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生态文明 建设和生态文明试点及先行示范区等规划相衔接,与农业、 水利等行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 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统筹扶贫开发、 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与建 设。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 结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态功能,是甘肃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全省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北部沿省界从西北到东南为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中下游、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北部,本区域降水量小、植 被稀疏,西北部分布有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沙尘暴策源区,该区域是甘肃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位于南北两区之间的是城市和农业集中分布区,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内核位置,该地区社会经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农田生态面临诸多威胁 长期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 轻有机肥,对耕地保护力度不够,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耕地地 力退化,耕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降低。同时, 不当的耕地利用方式也引起自然灾害频发,使水土流失加剧。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4 页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20 页
甘肃生态保护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将生态保护建设与农牧业增 产、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 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积极改善人居 和发展环境。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深入推进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产权。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草原承包和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制度。积极建立和完善草原、水资源等生 态补偿管理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推动生态 保护与建设事业。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2 页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湿地功能退化 湿地开垦、泥沙淤积、水电开发、污染 加剧等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湿地面积缩减,河湖生态退化、湿 地景观丧失、生物多样性衰退、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过 度利用、盐碱化加剧、生物侵害处于高发态势。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3 页
甘肃地理
美丽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5 页
开发利用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 力水平有限,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林木、草场、山川、河流等有较强的依赖性,更多的只是利用自然,还没
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甘肃地理
美丽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22 页
甘肃生态建设的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以“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为重点,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 荒地造林绿化工程,扩大新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推进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扶贫建设等措施,促进区域动植物资 源的繁衍和保护,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稳定水平,增 强生态服务功能。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23 页
甘肃生态建设的措施
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 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 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实施抢救 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 源涵养功能;加快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试点;按照“南护水 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 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 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 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草原划区轮牧、禁垦和退耕 减牧,落实草原奖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1 页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土地沙化问题突出 目前,甘肃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全省有1.26万平方 千米耕地、4.55万平方千米草地、4.18万平方千米林地受到 荒漠化和沙化威胁。土地沙化问题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向人们的生存权和 发展权发出了严峻挑战。
甘肃地理
美丽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7 页
和谐相处阶段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给大自然带来了资源短缺、 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 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了自然界的 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地,人类感受到了自然界愤 怒的力量。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 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谐相处阶段。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24 页
甘肃生态建设的措施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加快以治 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加强坡耕地水土 流失治理,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 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 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实施坡改梯工程;通过机制和技术 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 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改善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 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加大优势能源勘探和开发利用, 适度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
济活动频繁、能量流动旺盛、扶贫攻坚任务巨大,是复杂系统、多样生态的交错区,也是生态优化的重点区域。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9 页
甘肃的生态地位
甘肃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 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建设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涵养补给黄河水源、根治长江水患、实现下游地区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阻止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环境、促
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全省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 人口增加、规模扩大还不相适应。全省绿化投入成本较全国 平均水平偏高,但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建设滞后,绿化面积总 量不足,大多数城市生态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5 页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水土流失形势依旧严峻 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8.13万 平方千米,目前已完成初步治理的面积仅7.18万平方千米, 还有近20.95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整治。黄土高原长 度在1千米以上的沟道达5万多条,渭河、泾河等重点支流水 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普遍较低,致使泾河上游有1.1万平方千 米的多沙粗沙区。
第6 页
征服阶段
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 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会。与此 同时,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突飞猛进,但由此也引 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驱使他们不断 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 大自然索取、掠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甘肃地理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第 19 页
甘肃生态保护的目标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 尊重自然规律,减少经济社 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 修复功能。尊重科学规律,因地制宜普及和推广先进实用技 术,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 坚持依法治理,严格问责 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依法治 理水平,强调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全过程法制化管理,把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大对环境资源污染 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严格问责。 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状况,合理布局,分区施策,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 保护与建设措施。以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 能区为重点,落实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
第1 页
第2 页
人 文 地 理 篇
正文 . 第一节 简笔画
TRANSITION PAGE



3
第八课 人与自然
• 美丽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 生态保护——我们在行动
美丽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4 页
依赖阶段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 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 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 带来的各种威胁。在这一时期,人类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甚至于崇拜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甘肃地理
多彩甘肃——中国的缩影
第 16 页
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生态灾害多发 甘肃是泥石流、滑坡、洪涝、冰雹、沙 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全省14个市(州)均有地质灾害 分布,危害范围广、程度重,其中仅长江流域就有1.2万处滑 坡体和6 000多条泥石流沟道,直接威胁400多万人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这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