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缙云山概况

缙云山概况

缙云山概况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县境内,距重庆市中区约45公里,距北碚城区15公里,海拔350~951.5米,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一个分支的一段。

东经106°17′43″—106°24′50″,北纬29°41′08″—29°52′03″,面积7600公顷。

1979年4月建立自然保护区,并成立“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重庆市林业局。

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将“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重庆市植物园重庆市植物园成立于1985年4月,与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主要任务是保护、繁殖、研究本地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广泛收集国内外亚热带木本植物资源,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建成科学内涵高、园林外貌美、科普性强、具有鲜明特征的森林植物园。

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11月8日,国发(1982)136号文审定了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4个。

其中有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包括缙云山、合川钓鱼城以及北碚至钓鱼城间嘉陵江沿岸的风景名胜。

缙云山、北温泉的山岳江河、温泉峡谷、丛林古刹、溪流瀑布、奇葩异卉展示了巴山蜀水幽、险、雄的特色。

山中有植物一千七百余种,有川东小峨眉之称。

合川钓鱼城是南宋抗元的古战场,该城三面临江、屹立江心,尚存古城墙和七座城门以及护国寺、忠义祠等古迹”。

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划定后,其原管理体制仍然未变,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景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录属重庆市林业局,北温泉风景隶属重庆市园林局(1997年下放到北碚区管理),钓鱼城及合川段景区属合川市,北碚段景区属北碚区管理。

地质地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

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

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

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

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

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水系分布缙云山岩层为砂、泥页岩相间组合,上层为厚砂岩,下层为泥页岩,泥页岩积水。

岩层越厚,积水越多。

在砂岩和泥页岩接触面,有接触水流出。

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岩体在这些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线为分水岭。

在东南翼和西北翼上发育的许多平行排列的顺向河及冲沟,构成了缙云山的梳状水系。

冲沟长度一般为0.7~1公里,最长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属于幼年冲沟,其弯曲度不明显,多为直线型冲沟,而沟谷为“v"字型。

谷宽10~50米,也有几米宽的,由于山体蓄水量较大,冲沟大多数(12条)有常年性流水,成为山泉,满足职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还成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

所有这些流水最终流入嘉陵江。

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沟筑成的大小水库共计11个。

野生动物缙云山良好的森林植被,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因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在五十年代,曾有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到六十年代初期,虎豹等大型动物基本绝迹。

缙云山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至今(1999年)仍没有进行过详尽的清查,只是对节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山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20目,147科,1264种。

其中昆虫纲有17目,119科,1071种,蛛形纲共3目,28科,193种。

缙云山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l目,51科(另有2个亚科),189种。

其中两栖纲的1目,3科,8种;爬行纲2目,6科,21种;鸟纲的12目,30科(另有2个亚科),134种;哺乳纲的6目.12科,26种。

土壤矿藏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

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

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

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

缙云山的矿藏以煤为主,并有少量铁矿等。

其煤层主要分布在缙云山西北面的蔡家沟、杨泗沟、双河口、黄焰沟及东南面的么店子、水马门、麻林坝一带。

据统计,1926~1933年.宝源煤矿公司在缙云山采煤,最高年产量达125085吨。

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面的火烧山、舵鼓石及公路沿线一带,1958年.曾以此山铁矿炼铁。

森林资源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其中:核心区1235公顷,缓冲区1505公顷,实验区4860公顷。

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它地处重庆主城区,离城市中心区的直线距离仅20余公里。

为重庆市北大门的天然绿色屏障,是重庆的肺叶,为主城区附近的天然氧吧。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已达96.6%。

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

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香果树、八角莲等45种,有模式植物缙云四照花、缙云紫金牛等38种。

已鉴定的淡水藻类植物105种。

有动物1605种,其中:脊椎动物239种,无脊椎动物1249种,软体动物52种,环节动物65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

缙云山区系起源古老,物种稀有性程度高,特有性显著。

在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等综合利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2001年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保护管理机构——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13个保护站,并设立了派出所。

建立保护区以来,特别是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已保持了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

景区气候保护区具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4.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4.6℃,>10℃年积温为4272.4℃;相对湿度年平均87%,水汽压年平均14.9毫巴;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783.8毫米,冬半年(十至三月)降水量368.0毫米,占全年的22.8%,夏半年(四至九月)降水量1243.8毫米,占全年的77.2%;年平均蒸发量777.1毫米,月平均蒸发量64.7毫米,七、八两月蒸发量共255.4毫米,占全年的32.8%;雾日数年平均89.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低于1293小时。

缙云山林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最低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最高月均气温25.8℃,最低月平均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最热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旅游指南旅游常识:旅游中的健身疗法温泉疗法:温泉热温可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循环,而水的机械浮力和静水压力作用可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

因而温泉辽法对皮肤病、肌肉关节病、消化系统病、循环系统病等有较好的疗效。

森林疗法:森林因树木的光合作用使白天周围大气富含氧气。

由于树木枝叶覆盖,水分易蒸发,故较潮湿。

森林气候一般适合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疗养。

高山疗法:据测,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具有日平均气温低,太阳辐射强及大气中飘尘和污染物少的特点,因此对糖尿病、哮喘病、结核、百日咳、精神分裂症等患者闻养较适宜。

旅游中常见病的防治感冒:旅行在异地,气候温差较大,忽冷忽热,容易感冒,但只要注意,就可以防治。

即使感冒,早些吃药,就可痊愈。

中暑:夏日旅行如果中暑,要立即转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休息,并服用仁丹、十滴水,在太阳穴、人中处涂风油精。

最好充分休息,不要勉强旅行。

肠胃病:在旅游当中,游客不适应新环境,新、旧两地饮水和食物中元素不同,易得腹胀和腹泻。

如果再暴饮暴食,还易得胃肠炎。

患了这些病,需及时治疗,服用抗菌素等药物。

水土不服:旅游在外,气候、水质、饮食等条件都有变化,一些人往往不习惯,会出现头昏无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现象,这是水土不服的表现。

患了水土不服,需要多食水果,少吃油腻,还可服用一些多酶片和维生素B2。

咬伤:旅行中被昆虫咬伤,用碱性液体冲洗伤口,可以消除疼痛。

被蛇咬伤,首先要注意看伤口上的牙痕,如留有两个大牙痕,是被毒蛇咬伤,要立即用带子把伤口上部扎紧,防止毒素扩散,同时,把毒素吸出或挤出,用肥皂水清洗伤口,然后,赶快前往医院。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外出旅游,一定要防止花粉中毒。

有关中药师和花卉学者研究发现,在常见的花卉中有50多个品种含有毒物质,人如果接触不当,容易产生某些疾病。

例如:①万年青能导致皮肤瘙痒。

虽然观赏价值较高。

其叶色先绿后红,但有毒,尤以果实毒性大。

②夹竹桃可诱发癌症。

该花花朵鲜艳,极易栽培。

但其叶、皮、花果中,均含有一种叫竹桃菌的剧毒物质,若接触过多容易诱发呼吸道、消化系统的癌症。

③含羞草之所以一触即“羞”,是由于其体内含有一种含羞草碱,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体接触,会使人头发脱落或引起周身不适。

④水仙花不可误食。

水仙花虽然具有较高药用和观赏价值。

但其花中含有一种叫“拉可丁”的有毒物质,人畜万一误食,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⑤夜来香忌放室内。

该花香味在夜间十分浓厚,有人以此来驱赶室内的蚊子,但是该香味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同样对人不利,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闻后会产生憋闷难受感觉,从而促发该病复发。

因此,在其盛开时,不宜放在卧室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