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2019·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2)故.尝歌(________)【答案】(1)年幼(2)所以【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

少:年幼。

“故尝歌”:所以吟唱过。

故:所以。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日”:过几天,几天后。

“度”:到。

“过”:拜访。

“其”:他的。

“庐”:家。

所以选B。

其它几项都文言词语翻译的有误。

3.张远度来到“ 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解析】一空,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重要信息的基础。

如张远度来到“颖南之中村”,其特点是“地多桃花林”。

二空,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遂呼与语)的原因可分析“见耕而歌者”等句,王清臣当时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一个农夫还有这么高雅的情趣,这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译文】天启初年,颍川人张远度在田颍南之的中村买田地,地里长有桃花林。

一天,他拿着酒囊独自出游,看见一个农夫一边耕种一边吟唱诗歌,(张远度)驻足于村庄谛听,原来吟唱的都是杜甫的诗。

于是跟农夫打招呼,农夫说自己姓王,名清臣,过去有田地,因为害怕服徭役,就把田地都给了自己的家族,现在受雇为田主耕种。

年幼时读过书,家里放有一本书,书无开头与结尾,诵读后喜欢上了(这本书),所以曾经吟唱过,也不知道杜甫是什么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都是他所作的诗,后来(这些诗)历经战乱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2018·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今作“猬”,刺猬。

③已:语气词。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答案】⑴很(非常)⑵换(更换)【解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很(非常);易:换(更换)。

19.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20.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2017·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答案】①作为、做成②全、都【解析】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留下可以做成房梁.为:作为、做成。

②句意为: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尽:全、都。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一件:。

第二件:。

【答案】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2019·上海长宁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周厉王使.芮伯率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弃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告之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遂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①芮:姓氏,读ruì。

戎:泛指西部少数民族②贾:ɡǔ 招致。

③谮:zèn ,诬陷。

④渎货:贪财。

启:引发7.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使_____ (2)卒_____【答案】派最终【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使:派。

8.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B.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C.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D.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答案】 D【解析】考查句子的翻译。

根据重点词语:“左右”指身边的臣子,以:认为。

求:索求。

故选D。

9.概括文章内容,并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芮伯献马【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拟写。

此文写的人物是芮伯,事件是芮伯想把得到的良马献给周厉王,故而拟写为芮伯献马。

10.作者认为两伯“罪”在“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其实,芮伯面对文中的其他人物,也犯下了致命的过错。

请你总结出两点。

【答案】 (1)不听芮季的劝说,执意献马。

(2)对王身边的人贪婪不得而诬陷自己缺乏防备。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

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周厉王贪得无厌,二是王身边的人的诬陷。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