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和爱情
杨宜音“自己人/外人”分类及其互动
先赋性关系 交往性关系 高 父——子 铁哥们 (自己人) 婆——媳、城市亲戚 人情关系 (身份性自己人) 应有之情、义务互助 低 农村父母——嫁出女 挚友 (交往性自己人) 陌生人、外乡人 圈外人 (外人)
高
真有之情 自愿互助
低
自己人/外人关系分类模型的特点
1.
中国人的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从自我出发逐 渐外推,由先赋性与交往性共同构成亲属结构,形成 “自己人/外人”分类结构。 根据先赋性与交往性的改变,自己人与外人相互转变。 交往性关系在社会流动相对频繁的社会生活中显得更 为重要。 交往性关系在独立于先赋性关系之后仍然被身份化。 关系同时包含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并不因关系的 亲近而减少工具性,也不因关系的疏远而增加工具性。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
互惠动机: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有一些动物所没有的 动机,这就是社会交换动机。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通行着互惠交换的原则。否则,助人的 代价如果总是高于人们的可以预期得到回报 的水平,可能就会让人感到得不偿失(社会 交换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
移情——利他动机: 当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时,会激发出我们 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利他动机,帮助他人,改善 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
2. 3.
4. 5.
三、关系的建立和保持
1. 2.
3.
4. 5.
(一)报及报答 报的含义:回报、报复、因果报应 报的特性:往还性、情感性、增量性、延迟性、 区别性、角色差异及规范 (二)送礼 情感表达和流动的载体 熟人社会人际互动的推动者 以礼行为的规范物 表意性背后的工具性 礼物的货币化
利他性亲社会行为
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
关系性亲社会行为
个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 社会生物学:利他是生物的本能 进化心理学:物种保存延续的需要 1. 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从而使 这一物种的传递成为可能。动物及人类的互助行为 中,受“亲属优先原则支配”。 2. 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行为。只有相互帮助,一个物 种才可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
四、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人因素
1.
2. 3.
敌意归因偏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黄鼠狼 给鸡拜年,等 自尊:高自尊的威胁更加敏感。 发泄:任何愤怒都会累积,如果不能随时发 泄,就会在积攒到一定时候爆发,其表现形 式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极端的暴力。“宣 泄”是必要的。
思考题
儒家学说强调“礼”和“恕”,强调“克己复 礼,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根 据所学理论,分析儒家这两个主张在现代社会 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作业题
1.
2.
请用所学理论,分析朋友之间或恋人之间出现 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外人可以变成自己人吗?如果自己人可以变成 外人,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和环境条件? 要求:清楚表述所依据的理论内容;根据亲身 经历分析原因和提出相应对策。
3.社会学习理论 : 攻击是直接 经验和观察学 习的结果。
人具有生的本能和死 的本能,而死的本能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破 坏和毁灭的原生动力, 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 当中,如果不加控制, 就会外显为攻击行为。
——弗洛伊德
人如果不能达到某些 由于内驱力形成的需 求或设定的目标,就 会产生挫折感,而挫 折感的排解方式之一, 就是转化为攻击驱力。 ——Berkowitz
第十一讲
社会交往、人际吸引、亲密关系、孤独、助人 行为、攻击行为、中国式关系和关系网
教学目标、方法和重点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掌 握人际吸引的原理和亲密关系的特点;学会正 确处理异性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重点:亲密关系
主要问题
为什么人类需要建立、保持和中断社会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人缘? 爱与喜欢有什么不同? 婚姻中能否没有浪漫的爱情?
喜欢≠爱 喜欢的成分:尊重和信任 爱的成分:
关心——为对方做事;
依附或依恋——相互厮守;
爱情的两个要素: 激情——魂牵梦绕、排他和 性渴望; 关怀——倾其所有给予对方和 偏袒对方。
五、爱情
2.
爱情的类型
狂热式爱情 Hatfield分类 友谊式爱情
几乎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情绪状态 相互尊重、信任、了解,有对彼此相爱的 信心,自我表露程度高,有难同当、有福 同享
现代传媒对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1.
2.
3.
媒体暴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控制能力, 认为暴力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模仿、学习以暴力方式处 理纠纷和发泄不满的例子。 长期接触媒体暴力,会使人对暴力行为麻木 不仁,降低恐怖感受,不会采取积极措施制 止暴力。
攻击行为不仅出现 在战争中,日常生活 中也可以屡屡见到: 家庭暴力,网络暴 力,办公室性骚扰, 校园暴力,等等。
一、人际吸引的起源
(一)亲和的需要(本能的) 获得正向的刺激 被他人注意 得到情绪上的支持 形成社会比较 (二)情绪诱发的依附需要(社会性的亲和需要) (三)依恋风格 安全型、逃避型、焦虑型
二、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
特 殊 信 息
爱 服 务
(一)人际关系是一个给予和得到的 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 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资源的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 。 (二)人际关系中包含着各种资源的 交换,人们在进行资源交换的时候,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际资源理论, 参见右图)。 (三)未形成相互吸引的个体,由于 都认同群体,形成了同一群体中两个 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 。 (四)人际关系发展经历4个阶段: 定性、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 往(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渗透理论)。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理因素
1.
2.
生理特质 生理水平 饮酒并不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但酒 精可以唤醒人的一些本能的反应, 减少对一些社会规范的意识,缓解 社会规范的束缚压力。
当外界(自然)环境使人的身体和情绪感到不舒服、 痛苦和焦躁不安时,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会上升。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
1.环境中唤起攻击行为的线索 2.挫折: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后,做 出攻击性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但挫折并不会直接引 起攻击,而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被隐藏起来。“迁怒” 3. 挑衅与报复:人不犯 我我不犯人,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4. 模仿:攻击行为可以 通过模仿行为形成。
四、影响助人行为的个人因素
行动者是否注意到 不采取行动 认定需要帮助 不采取行动 是否决定干预 不采取行动 是否采取具体行动 不采取行动 行动者干预 助人行为决策过程 行动 送她去医院 我要帮助他 需要帮助 出事了!
助人信念 移情 内疚 闲暇或匆忙 决策 受助者的特 征归因
其他
利他有损己
利他不损己
利他亦损己 损他亦损己
利己不损他 利己有损他
我国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
英勇行为、救助、发展技能、捐赠、照顾、帮助、赠 送、体力支持 公益行为、协调关系、利群体行为、遵守规则、积极 建议、完善自身、拾物归还、遵从习俗、家庭养育、 提供信息、亲情行为、责任义务行为、体谅他人、公 德行为、环保行为 谦让、不伤害、关心他人、接纳、赶集、爱护动物、 道歉、安慰、合作、分享、增进友谊、接触物品、发 起友谊 宜人、赞美他人、忠诚、讲义气、同情他人、宽容、 慷慨
嘉年华 豪华游 轮起火 ,直升 机、里 根号航 母参与 救援
三、影响助人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旁观者
他人在场引起责任扩散。 他人在场减少了旁观者 助人的可能性。在场的 他人如何表现很重要。 如果他人表现消极,人 们的助人行为会减少; 反之则反。
三、影响助人行为的社会因素
(二)人际关系的性质 交换关系(市场交易中的人们)和共有关系 (家人之间) 在共有关系中,人们会关注对方是否需要帮 助;而在交换关系中,人们关注的不是对方 要不要帮助,而是对方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 自己应该记住以后还他多少人情。
消极
六、孤独与人际冲突——特殊的人际交往形态
1.
2.
3.
孤独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是由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引起的。 相关心理因素如下: 心理特质:害羞、压抑、内 向、对自己评价过低等 社会认知倾向:对他人过于 严苛、对自己总是用防御性 的归因来自我保护,不敢承 认现实。 社会环境因素:没有时间和 机会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 交往过于肤浅,或者失去了 过去亲密交往的伴侣或伙伴。
第三节 中国式关系和关系网
一、关系的概念
1. 2. 3.
与角色规范的伦理联系 亲密、信任及责任 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他人而形成关系的网状结 构。
二、关系的识别与分类
费孝通“差序格局” 杨国枢“五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 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杨国枢“家人、熟人、生人的划分
五、爱情
喜欢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激情)
完美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
友谊式的爱 (亲密+承诺)
迷恋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承诺)
空虚的爱 承诺
Sternberg的爱情分类
五、爱情
Hendrick的爱情分类 情欲之爱 友谊之爱 游戏之爱 现实之爱 占有之爱 利他之爱
五、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关系中断
地 位 一 般 抽象 钱
物 品
具体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接近性 熟悉性 情境因素 高原反应与厌 恶感 人际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