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朦胧诗”作者的简介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朦胧诗”作者的简介

“朦胧诗”作者的简介
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而这在50年代之后一直受到“压抑”。

舒婷的诗,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

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的“回归”,以及人们较为熟悉的浪漫派诗歌的艺术方
法,是她的诗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这一写作“路线”,使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

她也会希望承担重大主题,表达某种社会性问题的“哲理”,但这样的诗如:《土地情诗》、《这也是一切》、《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总是较为逊色。

她的抒情风格和方法的艺术渊源,可以看到与俄国的普希金、叶赛宁,印度的泰戈尔,和我国的徐志摩、何其芳等的联系,而事实上,她写诗的最初阶段,也更多地阅读了上述诗人的作品。

舒婷的一些诗,也写青年在“文革”中的心理上的“伤痕”,写迷惘和觉醒的内心冲突对立情感因素的碰撞、纠缠,以及寻求解脱的努力的心理过程。

在她写作的那个时期,“历史责任”既是人们的主动承担,也是难以回避的精神压力。

这种“不曾后悔”的“承担”,和作为一个需要保护的女子的生活愿望(“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之间的矛盾,是经常触及的主题。

在另外一些诗中,又坚决地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

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强调这一意旨的《致橡树》,常被看作是她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从这样的视角和体验出发,她因此从习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敏感地揭示漠视人的尊严的心理因素。

她揭示已“成为风景,成为传奇”的惠安女子被人忽略的苦难(《惠安女子》);在同样被当作风景的三峡神女峰上,复活了那美丽而痛苦的梦,表现了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神女峰》)。

舒婷有的诗不很精炼,有的创新不够。

但她的不少作品,语言清新而不落俗套,诗的意象,多采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她偏爱修饰性词语,也经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使用表示这种转折的连接性虚词。

这都与她对于曲折的情感的表达有关。

1982年后,舒婷有一段时间搁笔。

三年后再执笔时,诗的内容、形式,出现更明显的“现代”倾向。

其后,诗作渐少,更多转向散文写作。

顾城出生于1956年,在“朦胧诗”作者中年龄最小。

“文革”发生时刚满10岁。

不久,开始写一些几行一首的小诗。

曾随父(军队的诗人顾工)“下放”山东农村,在荒凉的河滩上过着孤独的生活,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默契。

早期的短诗,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念。

但他很快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视点,而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

因此,他被称为“童话诗人”(注:这一称号,最早见之于舒婷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

顾城在国内出版的诗集主要有《黑眼睛》、诗合集《舒婷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