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高招小儿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最新版)★(转)
★小儿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最新版)★
小儿发热的原因:
小孩子发热主要是由于各种诱因(如受凉、食积、中虚等)导致阳气在体内郁滞,不能正常宣发流动而引起的。
常见原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有三种:一是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特点是手心热;二是足少阳胆经相火不降,特点是头身热;三是食滞内热,特点是全身热。
对于第一和二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无明显诱因,宝宝常常无缘无故就病了,或者现于宝宝过于劳累之后,根源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只要补中气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喝白糖水或黄豆浆。
对于第三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现于宝宝饮食过量,或者平时就有食滞,只要消食导滞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用淡豆豉煮水喝。
外因引起的发热分为伤寒(包括伤风、伤寒、伤湿、伤燥等)和温病两类。
外因发热其实也可先按照内伤发热的方法来治疗(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说了),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及时处理,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效果不好则需要配合以下方法:伤风引起的发热,是风邪引起肝木(主荥血)的疏泄过盛所致,多伴有鼻塞、流涕、干呕、出汗、怕风等症状,用桂枝汤治疗,或用黄豆、黑豆浆等。
伤寒引起的发热,是寒气引起肺金(主卫气)的收敛过度所致,多伴有头痛、身痛、无汗、恶寒等症状,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或用葱豉汤、生姜红糖水等。
伤湿引起的发热,常在淋雨或洗澡后出现,多伴有受寒症状,用上述伤寒的方法,加上茯苓、泽泻等渗湿药。
伤燥引起的发热,常在秋季出现,多伴有干燥症状,用人参败毒散效果最好。
温病发热,其实应属内伤发热,是在中虚不足的情况下伴有肝胆相火上逆的症状,宝宝多表现出精神不足、困倦嗜睡等症状,只要舌胎不厚腻,脉大的用乌梅汤治疗,脉小的用三豆饮加减治疗。
小孩子发热时,不要太紧张,急着用退烧药或抗生素都是错误的,对小孩子的体质损害很大,很多宝宝退热后出现腹泻、厌食、出汗、遗尿、甚至惊厥等,都是发热处理不当的结果,所以千万要注意。
先认真回忆可能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然后根据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选择试用以上方法,配合小儿推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只要宝宝手脚是温的,就不用太担心。
如果小孩子精神可以,饮食也正常的话,都可以先试用这种方法——
1、用10克冰糖或10克白糖和20粒黄豆煮水一点一点喂给她喝,不能加盐;
2、同时配合以下治疗发热的小儿推拿常规方法:
第一:顺时针揉按大拇指指腹500下,注意这里是揉按不是推,
第二:食指的指腹,从食指的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三:无名指的指腹,也是从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四:在前臂内侧(即手掌这一侧),从腕向肘窝方向推800下。
这些方法,对刚开始发热就及时处理效果很好。
小孩发烧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出现手脚冷或其他症状,最好还是找医生诊治,不要耽误了病情。
清明节气注意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小孩子发烧、咳嗽的发病率特别高,看到网上许多妈妈为了小宝宝的健康而盲目着急,又是打吊针、又是吃抗生素、又是住院,我也着急了,为妈妈们着急也为宝宝们的健康担忧。
目前预防原则是:健脾养胃、养阴降火。
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预防调理。
1、食疗方:黄豆3克、黑豆3克、绿豆3克,水泡胀后打成豆浆约200ML,加冰糖5-10克,二小时内服完。
用法:舌头无舌胎,小便少的,可加乌梅半枚。
年龄每大一岁增加半枚。
舌胎厚腻,面色不红的,加淡豆豉30粒。
年龄每大一岁增加30粒。
此为二岁小儿一次的用量,每天喝一到二次。
一岁以内减半。
年龄每大一岁各增加1克。
2、发热时,没有明确指征不能使用寒凉药物和发汗解表的药物。
特别是脉象虚弱的小孩子。
可配合中药敷脚心退热。
3、近期饮食应清淡,少进食油腻难消化的、辛辣发散的、燥热伤津的食物。
4、小儿推拿:摩腹100圈;补脾经5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按扳门100次;清天河水100次,发热时清300到500次;推三关300次;退六腑300次;拿风池100次;拿下肢脾经、肝经、胃经、胆经10次。
5、如以上处理未见明显效果,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6、需要观察的项目:精神、睡眠、舌胎、面色、囗喝、饮食、汗出、大小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