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使用砖拱建房屋,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二、组群布局1、商朝宫室已经有了”间“的概念。

建筑物的间数除少数例外,一般采用奇数。

各间面阔自商朝至战国遗迹多在3米左右,随着技术发展,唐朝以5米居多,宋以后则扩大到七八米。

最大明长陵明间面阔10.34米。

2、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的设计。

其中多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3、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纵轴线安置主建筑,院子左右两侧依横轴线建两座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称为三合院;在主要建筑对面在建一个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称四合院。

四合院由于其主次分明,安全,防风沙的密封较强等优点使用较为广泛。

4、另一种庭院布局廊院,即在主要建筑对面次要建筑两侧用[ ]形回廊联系在一起。

这种组合可收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

这种建筑自汉至宋金多见,至唐逐渐被有廊庑的四合院代替。

5、当一个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构成组群建筑。

三、艺术形象四、园林1、东晋庐山营东林寺开寺观园林之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自然野致,宋朝江南地区筑山叠石成风,产生莳花、造山的专职工匠。

唐宋时期文人画家自建园林,”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园林设计主导思想。

到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达到鼎盛。

2、从汉朝池中建岛,到魏晋沿池布置假山花木,自此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传统方法,从南北朝开始欣赏奇石。

3、除山池以外,都追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更多风景,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与开朗,奥如旷如。

4、花木方面,与山池房屋配合,花木品种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样化,以达到移步异景的要求。

园林风景好像展开的画卷,风景有层次,有深度,远中近层层含蓄不尽。

五、城市1、《考工记》记载的王城制度虽尚待证实,但长安遗址已经证明街道宽度沿用《考工记》所述以车”轨“为标准的方法。

2、城市绿化根据汉代以来传统,大道两侧种植槐树,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作为引道树,河岸种植柳树。

沿用至宋。

3、北宋时期取消封闭性坊墙,采用住宅商业混合式街道。

但是都城布局仍追求对称整齐。

虽然临安、南京受地形限制,但依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

4、南方依山傍水的城市常常不规则布局,例如苏州城内街道与河相辅,供运输和排水之用。

5、从唐末开始,成都江夏苏州福州等城市陆续建造砖城,江南若干城市用砖铺路。

六、工官制度1、”工“首见商朝甲骨文,即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

《周官》《左传》记载掌管营造工作的司空。

主管具体工作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唐朝称为大匠。

主要工匠称”都料匠“,既设计绘图又主持施工。

明朝出现工匠出身的工部首脑。

2、汉初已有图纸施工,隋朝出现百分之一比例的图样和模型。

3、从唐朝起除了官方匠师,还有雇佣匠人。

到明中期,雇佣逐渐代替征工,并出现了私人包工商。

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已经很少,包工商大量出现。

这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第一节原始人群的住所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

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

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棒卯技术。

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

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

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

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

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方形。

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的祭坛;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一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节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第三节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某些木造的随葬品表示已有贫富差别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

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

建筑技术明显提高。

著名遗址有: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

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

③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

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

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

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周(公元前1l世纪~前771年)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诸侯的缄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否则即是"僭越"。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

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

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

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第一节夏第二节商朝的宫室和陵墓1、商朝文字是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目前以出土的甲骨文达四千多。

2、根据有关建筑的象形字,可推测当时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台基,有些使用干阑式构造。

根据甲骨文“席”、“宿”,可知当时室内铺席,人们坐在席上。

3、商朝雕刻的特征,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地,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

最常见的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

第三节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1、《左传》和《礼记》曾记载,周朝宫室的外部有为防御与揭示政令的阙。

其次有五层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阙在唐朝依然存在,后来逐渐演变成明清的午门。

三朝五门为后代附会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以后历代宫廷建筑的外朝布局。

2、春秋时代有一百多诸侯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消费,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

3、据《考工记》记载,城墙高与基宽相等,顶宽为基宽的三分之二。

门墙尺度以“版”为基数。

4、西周出现了板瓦、筒瓦,瓦的出现解决了房屋漏水问题,是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

瓦的使用到了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第三章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毂相碰,人肩相摩。

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