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1、悲观派(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2、乐观派(1)代表:丰饶论者(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一、美国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二、日本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三、马来西亚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四、沙特阿拉伯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六、我国资源战略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4、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二章人口过剩是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二、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农业社会-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世界古国:有关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等方面的记录,也产生了一些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朴素而深邃的思想。

本阶段后期的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地理学家及博物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方面进行了记载和总结。

⏹我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加以文字记载方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其中《山海经》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物的记述。

关于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在我国可以说最为丰富,历史也最长。

自然资源学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和质量的退化上,自然资源的基本问题倾向于限定在自然概念内。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重新定义资源问题的核心,并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变化转向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考察。

⏹第三阶段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问题的核心仍然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施加的限制。

⏹自然资源学的理论体系也构建出了较独立、完整的框架。

⏹——我国资源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自然资源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自然界:造山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作用)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创造了适合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环境,影响着地球上的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球表层外营力作用)人类活动:1、积极作用:对资源开发从“掠夺式”向“耗竭式”转向永续利用与持续发展的方式,达到结构优化、功能增强、系统和谐。

2、消极作用:如果利用资源不当,就会对资源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一定危害,甚至造成结构紊乱、功能衰退、系统死亡。

需求理论⏹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第三,社会的需要;⏹第四,尊重感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1、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2、人类的适应能力:生理上、文化上的适应能力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反射性意识、主观能动性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食物短缺、控制疾病等。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控制作用:(1)某些天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干扰最少——控制已超载的动物种群数量;保护濒临灭绝物种;(2)水资源——一旦被储存,其利用就完全受人类控制(3)畜牧业和林业:控制程度逐渐加强(4)农业:受人类控制的程度很高(5)城市生态系统:受人类控制的程度最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一)五种获食模式狩猎-采集粗耕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化第三章自然资源的概念1、定义: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恒定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数量上不足;未来人均资源消耗水平将会提高;大部分为不可更新资源;空间分布上不平衡绝对稀缺:总需求>总供给相对稀缺:总供给能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2、整体性●自然资源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具地域性4、多用性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演变●不可更新资源不断被消耗、被勘探;可更新资源有日、季节、多年变化●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增值性;报酬递减化6、社会性:附加的人类劳动全球性资源稀缺本质矿产资源:探明量大于消费量流动性资源:目前没有极限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第四章资源基础(resource base)定义:估算某些特殊的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说克拉克值(即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自然耗竭: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经济耗竭:因为开采成本增加到超过那部分资源之价值的程度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定义: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hypothetical resources) 定义: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

理论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定义: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 recoverable resources)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

最大资源潜力(maximum resource potential)定义: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定义: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定义: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定义: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第五章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1)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冲刷、片流、细流、冲沟侵蚀)土壤侵蚀的危害:土地退化乃至荒漠化占据水库库容;填充湖泊、池塘,堵塞水道;沉积在具生长力土壤上;破坏水生群落;产生的混浊物减损了水的再生性,并且降低了可见度供消费的水质降低;提高了水处理成本,破坏了水分配系统;携带其他污染物,如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等;充当了细菌与病毒的载体。

2)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酸化等矿山废弃地的主要恢复技术覆盖土壤:但覆盖土壤的费用很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恢复的程度取决于投入的费用,在经济条件较好、生态环保意识较强的矿山较容易使用。

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先锋植物必须是重金属忍耐种并施加肥料。

添加物种:最先添加的物种往往是按照草本-灌木-木本植物的顺序进行的,其中豆科植物的添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土壤侵蚀(风蚀和水蚀):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

土地荒漠化:指由于植被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区强风作用下就地起沙的现象,是指由固定沙丘变成半固定沙丘再变成流动沙丘的现象。

次生盐渍化: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技术(不正确的灌溉)措施而发生的盐渍化。

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过量引用地表水导致河、湖干枯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源枯竭湖泊和泄洪区的消失矿山排水损耗地下水资源不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干扰的主要表现砍伐森林物种灭绝●生态占用的概念:亦称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 Rees于1992年提出。

(生态需求)●能值分析:把环境系统内的各种关键自然资源换算成标准太阳能当量形式的能值,这些能值为经济系统使用时则按其能效换算成有用能形式的能值。

(生态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经济系统的国民能值剩余;经济系统的熵度●生态占用的度量一类是直接的、依赖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

如农业地。

二类是间接的,依赖生态系统的其他服务功能。

如能源消耗。

●全球基准扣除其他生物生存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是各类地域人均值的总和(1.6公顷)。

●生态占用核算第一种是综合法;第二种是成分法步骤:(1)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2)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3)核算生态占用(等价因子)(4)核算生态容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