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半导体三极管的输入电阻Rbe其中IE = (1+β)IBRb’e = UT/IB (常温下UT=26mV ) 三极管的混合π模型等效为三极管工作状态放大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饱和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截止状态(发射结反偏/0偏)小结:BJT 由两个PN结组成,电流控制是它的主要特征。
BJT 具有放大作用的内部结构条件是:i.e区掺杂浓度要远大于b区掺杂浓度;ii.基区必须很薄。
外部条件是:e结正偏,c结反偏。
BJT 中三个电极电流关系以i E为自变量时以i B为自变量时三极管特征曲线表示其各级电流与各级间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输入特征曲线玉二极管正向特征曲线相似。
C结电压对输入特征曲线有一定影响,但C结为反向偏置时,这种影响很小,通常用一条曲线表示。
输出特征曲线可划分为三个区:饱和区;截至区;放大区。
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应工作在放大区。
三极管参数β说明放大能力;I CBO、I CEO大小反映了其温度稳定性;f T、f B表示三极管的高频放大能力;I CM、BV CEO、P CM规定了管子工作时不允许超出的极限范围。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放大器实质上是能量转换器,以较小的输入信号能量通过放大器件控制直流电源的能量,使之转换成较大的输出信号能量,为负载所获得。
1.对放大电路的要求能放大:输出信号应大于输入信号(u,或i,或p)不失真:输出应与输入呈线性关系,为使器件工作在线性放大区,必须加上合适的直流偏置。
2.放大电路中的至流量和交流量3.两种器件对应两种放大电路(BJT 和FET 放大电路)BJT 在放大电路中有共射、共集和共基三种组态FET 在放大电路中有共源、共漏和共栅三种组态4.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5.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流:静态工作点Q ;CCQ CC CEQ BQCQ bBEQ BB BQ R I -V =U βI =I R U -V =I输入电阻ii i I U =R ; 输出电阻L O O o R 1-U 'U =R ; 交流:r be 、A u 、R i 、R o ;26mV)=UT 常温下( I U βr ≈r CQT bb'be U i =I b (R b +r be ) U o =-I c R c =-βI b R cA u =U o /U i =-βR c /(R b +r be )6.放大电路应具有稳定的工作点,常用的稳定工作点的电路为分压式偏置电路,以克服温度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耦合方式有三种:阻容耦合(分立原件),变压器耦合(分立原件)直接耦合(集成原件)多级放大电路 Au = A u1A u2…A unR i =R i1,R o =R o 末0点漂移~(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电路,下章...)第四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的特点:1.采用直接耦合方式2.输入级电路采用差动放大电路以抑制零点漂移3.各级偏置电路采用电流源(恒流源)4.用有源负载代替无源器件5.采用复合结构的电路集成运放的特点及组成框图具有高增益;高输入电阻;低输出电阻的特点;组成: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电路(抑制零点漂移)中间级: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提供高增益)输出级:互补对称推挽电路(低输出电阻)偏置电路:恒流源一、差动放大输入级(抑制零点漂移)直接耦合放大电路最主要的问题是零点漂移,而且以第一级的零点漂移影响最大,为此IC在输入级采用差动(分)放大电路以抑制零点漂移。
抑制原理:利用电路结构及原件参数的对称性及发射极电阻的负反馈作用来抑制零点漂移。
2.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单端输入:从一个输入端地之间输入。
双端输入:从两个输入端浮地输入。
输出方式:单端输出:从一个输出端与地之间输出。
双端输出:从两个输出端浮地输出。
所以一共有四种组个方式:双入双出图a 双入单出图b单入双出图 c 单入单出图 d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定义差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输入信号用u id表示差模输入电压定义共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输入信号用u ic表示共模输入电压任意两输入信号u s1、u s2(u s1≠u s2)可认为他们是某差模信号分量和某共模信号分量的组合:u s1 = u ic+1/2u id,u s2 = u ic-1/2u idu id = u s1-u s2 u ic=u s1+u s2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作特点1.静态Q工作点求解(u s1=u s2=0)由I E→U CE(或U C)由于电路对称,元器件对称,故两管对应的电流、电压对称I.画出直流通路,标出各管电流、电压;II.对电路列电路方程求解。
2.动态特性分析I.对差模信号的放大特性输入差模信号时的放大倍数称为差模放大倍数beb Lc IdOdd be b 1B Id Lc 1B Od r +R )2R // β(R -=u Δu =A )r +R (i 2u )2R // β(R i 2Δu ∆∆=∆∆-=共模放大倍数(理想运放共模放大倍数为0)IcOcc Δu Δu =A输入输出电阻:co be b i R 2R )r R (2R =+=共模抑制比 cdCMRA A =K二、中间级: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提供高增益)电路图交流通路小信号等效模型2be L 2e 2be 2b L 2e 2b 2i o 2u 2be 2b 2i be2i 1e be 1b 2i 1e 1b i 1o 1u 2u 1u 2i oi 1o i o u r )R //R (r i )R //R (i u u A ))r //R (R (r )R //R (r i )R //R (i u u A A A u u u u u u A ββββ-=-===-=-==⋅=⋅==2c o 2b i i o 1be 1b iiR R 00I 0U 0U R r //R i u Ri =∴=→====当开路)(受控电流源电流为β时求得,当是在求三、输出级:互补对称推挽电路(低输出电阻)第五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非重点)幅频失真: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分量因放大倍数不同而引起输入信号的畸变;相频失真: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分量的时延不同而引起输入信号的畸变。
频率失真的特点:输出信号中没有产生新的频率分量。
故又称线性失真。
削波失真(饱和失真,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过高(低),管子工作在饱和(截止)区,即非线性区,故又称非线性失真。
非线性失真的特点:输出信号中产生新的频率分量。
第六章、放大电路的反馈6-1反馈的概念1.将输出量的(U o,I o)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方式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中。
放大电路组成框图X i:源输入信号(反馈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X f:反馈信号;X i’:净输入信号(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2.正反馈、负反馈:由加入反馈后使净输入信号X i’↑或↓来定义。
3.直流反馈(如图(a)电路)、交流反馈(如图(b)电路)直流反馈不考虑串/并电压/电流4.四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1)A和F在输入端以求和(比较)方式连接两种求和方式电压求和——串联连接(串联反馈)电流求和——并联连接(并联反馈)2)A和F在输出端以取样方式相连两种取样方式:取输出电压U O:并联连接(电压反馈)取输出电流I O:串联连接(串联反馈)6-2 反馈的判别输入串联(分压)并联(分流)输出电压电流电压负反馈与电流负反馈的判断:令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u o为0,若反馈量也随之消失,则说明电路引入了电压负反馈;若反馈量依然存在,则说明电路中引入了电流负反馈。
串联反馈与并联反馈的判断:反馈信号为电压量,与输入电压求差而获得净输入电压,则为串联反馈;若反馈信号是电流量,与输入电流求差获得净输入电流,则为并联反馈。
对于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第一级是共射放大电路时:反馈引到输入级的b级,为并联反馈:X i=I i’=I b反馈引到输入级的e级,为串联反馈:X i=U i’=U be第一级是差动放大电路时:反馈引入到连接信号的b级,为并联反馈;反馈引入到不接信号的b级,为串联反馈;对于集成运放电路: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从运放的同一个输入端输入,则是并联反馈;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从运放的不同输入端输入,则是串联反馈;归纳:1.为稳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应引入直流负反馈;2.为改善放大器的动态性能,应引入交流负反馈;3.当负载变化时,为稳定输入电压、降低输出电阻,应引入电压负反馈,为稳定输出电流、增大输出电阻,应引入电流负反馈;4.为提高输入电阻,应引入串联负反馈,为降低输入电阻,应引入并联负反馈;5.为提高反馈效果,在信号源内阻R S小时应引入串联反馈,在R S大时应引入并联反馈;6-3四种反馈组态的比较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 'ioX X A =反馈系数o fX X F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也称闭环放大倍数)为AF A AFX X AX X X X X X A i i i f i o i o f +=+=+==1''''AF 称为电路的环路放大倍数'i f X X AF =反馈组态X i X f X i ’X oA(放大倍数)F (反馈系数)A f (闭环放大倍数)功能电压串联 U i U f U i ’ U o'i ouu U U A = o f uu U U F = io uuf U U A =U i 控制U o 电压放大 电压并联 U i U f U i ’ I o'i oiu U I A = of ui I U F =ioiuf U I A =U i 控制I o 电压转换成电流 电流串联 I i I f I i ’ U o'i oui I U A = of iu U I F =iouif I U A =I i 控制U o 电流转换成电压电流并联 I i I f I i ’ I o'i o ii I I A =o f ii I I F =IiI A o iif =I i 控制I o 电流放大6-4深度负反馈的计算(视频41) 一、特点 1)F1A 1AF A =A 1,>>1+AF f f ≈∴+2)fi f of f o f i o f X X X X A F A X X F X X A ≈∴=∴≈==1,,3)当电路引入深度串联负反馈时,U i ≈U f ,认为净输入电压U i ’可忽略不计。
当电路引入深度并联负反馈时,I i ≈I f ,认为净输入电流I i ’可忽略不计。
二、一般步骤1)正确判断反馈组态; 2)求解反馈系数;3)利用F 求解A f ,A uf (A usf )F1A f ≈o f X X F =0X X 'X f i i =-=6-5基于理想运放的放大倍数分析 一、理想运放线性工作区特点 1.开环差模增益(放大倍数)A od =∞ 2.差模输入电阻r id =∞ 3.输出电阻r o =0 4.共模抑制比K CMR = ∞ 5.上限截止频率f H =∞6.失调电压U IO 、失调电流I IO 和它们的温漂dU IO /dT (℃)、d IO /dT (℃)均为零,且无任何内部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