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等内容。
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及其特点[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试剂,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获得结论1:(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C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2.“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二)分子与原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题2原子的结构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一、导入新课师:可能同学们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
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使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一种怎样的微观粒子?相信同学们对它非常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吧。
二、推进新课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示意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师: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那么电子在哪里进行运动呢?生: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高速地进行运动。
师:我们知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谁来介绍一下?生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师:很好!谁再来介绍一下电子的分层?生: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师:这又叫什么现象?生:这又叫分层排布。
师: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几层?最多的有几层?生:最少的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
且最少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最多的不超过8个。
师:原子的质量怎样计算?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 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 88千克,即9.288×10-26千克。
师: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1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师:想一想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的?举例:日常生活中,药片服用方法用几片/次表示比0.25mg/次方便得多。
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12C原子的实际质量×112师:我们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
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精品教案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