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与评价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概述
基本特点 基本框架 基本要点
现实性
基础性
实 践 性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 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 •力求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 •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 •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 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计学习主题 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 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 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 •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 •标准要求的纯知识的内容总量减少,删 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
化学 评生 价发 的展 若及 干其 问学 题业 成 就 多 样
化学 评生 价发 的展 若及 干其 问学 题业 成 就 多 样
化学 评生 价发 的展 若及 干其 问学 题业 成 就 多 样
三、评价设计与实施的工作框架
1.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是:选拨、诊断、教 学、促进、管理? 被评价的主体是: 学生、教师 / 个体、 群体? 评价实施的主体是: 自己、他人 / 同级、 不同级?
新的教学活动行为
设置有效的学习情景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组织安排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 调控、管理学生的分组合作活动(时间、 纪律、方向、突发情况、实验安全等) 了解、参与、指点、帮助学生的分组活动 (进程、观点、困难、错误、闪光点)
新的教学活动行为
组织学生的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 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 整理、精致学生的各种认识和探究结果 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要求 拓展必要的知识内容 评价、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 态度、探究过程与方法、合作情况、实验技能、 活动记录、组内交流讨论情况等)
我们认为应该将每个试题的考查目 的明确化、纯粹化以及具体化。
不应为了联系实际去联系实际;为 了开放而开放;为了综合而综合;为 了能力而能力。
6、几点最基本的要求 (1)正确导向 (2)杜绝超纲 (3)减少偏、怪试题 (4)减少不真实的联系实际试题 (5)不宜盲目追求难题、综合化试题和 活题 (6)命题人员应该长期地、深入地进行 研究 ( 7 ) 多为学生考虑考虑(多一些铺垫、 细致再细致一些)
初中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
一、评价的整体导向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性整体性评价 由静态结果性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 价相结合的评价 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个体与小组评价相结 合的评价 由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发 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 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
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关系。
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既“等”又不 “等”的关系。二者既应该融合统一,又不能相互 替代。
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二者是既“等”又不“等”的关系。不是每项标准 都要评价,更不是都要用认知的纸笔测验来评价。 不能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的学的应该比考的多。
二、新课程所要求的评价方法
1. 以学生学科学业成长档案袋评价为主要 手段的自我评价 2. 以学生的活动行为表现评价为主要手段 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 3. 以学生的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认知评 价 (具体要求和示例,见标准)
认知评价重点的变化
过去的评价重点 现在的评价重点
内容上: 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现象的记忆 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能够自己制取气体进行简单 的复述和是非判断 的性质探究活动 每一个知识点孤立评价,或人为进行 对核心的具有组织性的重点综合 内容组块的整体考查 概念定义的背记、针对定义关键字词 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 的 是非判断 和现象 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强调具体规范和细节 在实验活动中考查操作,重视操 作的活动功能和目的 化学计算追求形式和数学化 用反应事实、化学概念和数学方 法模拟解决真实的问题
基本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与技能
科学 方法 自 然 科 学 方 法
科学 能力
科学观
科学 品质
基 础 知 识
基 本 技 能
学 科 科 学 方 法
科 学 认 知 能 力
科 学 实 践 能 力
科 学 创 造 能 力
辨科科 证学学 唯价自 物值然 主观观 义 观
科 学 兴 趣
科 学 情 趣
科 学 态 度
科 学 意 志
关于中考模式的改革
(1)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的关系 毕业考主要考知识、升学考主要考能力? 毕业考难度低所以应以选择题为主,升学 考试难度高所以应以开放性试题为主? (毕业考就可以不重视了吗?) (2)实验操作考还要吗?如何搞? (3)还可能有其他的中考模式吗?
中考命题的改革
中考模式的改革
目前中考化学命题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1)联系实际还只是体现在题目素材上 (2)能力立意还只是体现在实验题中 (3)考查探究还只是体现在实验设计方面 (4)试题的考查内容在知识内容方面比较具 体,而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 考查内容和目的仍然过于模糊、宽泛。 (5)如何考查学生对自然和化学现象的认识 和理解 (7)命题思路需要拓宽
发展性
综合性
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念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和社会发展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科学素养主要指自然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养的基础上,经过教 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
关于中考命题改革的思考 1、关于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问题 (1)为什么要提高难度? 区分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难是一回事吗? (2)提高难度一定要通过设计复杂的题目信 息来体现吗? (3)难度、区分度与试题形式的关系 2、关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问题 (1)整个试卷一定要覆盖教学大纲的所有知 识点吗? (2)覆盖的应该是维度、主题和核心内容, 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 (3)如何覆盖?是用人为堆砌的方式吗?
内 容 标 准 中 的 主 题
科学探究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什么是科学探究?(本体论、价值论)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 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 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 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 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激发化学学习 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抓住新课程的精髓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 打破教材中心、超越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初中化学新课程最大的挑战
科学探究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初中化学新课程所要求的新的 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应该正确认识 和处理以下主要的矛盾和关系:
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评价的关系
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评价有密切关 系,但不是指对性的、线形的对应关系。 这其实是发展性评价与升学评价的关系。 从现在开始,从实验区开始,改革平时的 教与学的评价是更重要的,是优先要做好 的。
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与新课 程所倡导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的 关系
课程内容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是 确定的?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何
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综合考 虑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 课程标准五个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 隐含着一条线索: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 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 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认识和解 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 走向社会”。
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知识定向 多元定向 内容定向 活动定向 结果定向 问题、过程定向 教师定向 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学术定向 实际问题定向 单一课时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教案完成 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新的教学设计范型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
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的组织管理及其评价设计
6.评价结果的呈现、分析及反馈方式 定性、定量;即时、延时;等级、分数、描述、 评语
7.评价工具 试题、活动任务、项目 (内容性——评价目的的内容性、评价工具的 内容性、评价指标或标准的内容性)。
8.评价的时间间隔 随时、课、单元、学期、学年;天、星期、月、 年
对于中考化学改革的思考
中考与评价的关系
2。评价的内容和目标 评价的内容和项目是:单项、综合? 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什么方面的发展? 评价的预期目标是:课程总目标、主题 目标? 具体内容和目标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3.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纸笔测验 ——活动行为 表现评价——档案记录评价 4.评价的实施 课堂内、课堂外;教学过程中进行、独立进行; “隐性评价、显性评价” 5.评价的标准或指标 常模参照、目标参照、无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