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石城山记》课件
知识点总结
一词多义
❖ 数:
①其疏数偃仰(形容词,密 集)
❖ 道:
②骑千余,卒数万人(数词,
①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几)
(名
③广故数言欲亡(副词,多
词,小路)
次)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
(名词,路)
列举罪状)
③邦无道则愚(名词,正 确的
⑤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治国方法)
(名词,法则)
❖ 不过四十丈 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仅仅。
特殊句式
被动句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辱,表被动,被辱)
状语后置句 ❖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应为“以小石头投”)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3
2.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
参考答案:没有。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 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 论者。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 小石城山的风貌太奇妙了,作者叹为观止,故以为 是造物者之所为。再次,从“神者傥不宜如是,则 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 有”的看法。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 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是一个坚定的唯 物主义者。
《小石城山记》课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美,品味作家笔下 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 感慨。
2.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描绘小石城山的 “奇参”考的答?案试:着其用上你为的睥语睨言、来梁描之述形一,下其。旁 出堡坞,有若门焉——山形之奇;窥之正黑,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 已——山洞之奇;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 而坚,其疏数偃仰——山树之奇。
④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名
得通其道(名词,思想、 词,
主张)
运数)
❖ 以: ①投以小石(介词,拿,用) 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介词,用) ③楚人伐宋以救郑(表示目的,来) 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⑥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动词,率领) ⑦而吾以捕蛇独存(连词,表原因,因为)
❖ 诚: ①愈以为诚有(副词,确实) ②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连词,如果)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 ④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副词,确实)
古今异义
❖ 土断而川分 古义:道路。
今义:泥土。
❖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 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 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 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这样写不 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 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 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
文章主旨
本文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 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 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 愤之情。
文章特色
1.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2.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3.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 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思考探究
1.文章怎样写得一波三折?这样写有怎样 的作用?
研讨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身世之慨”?“更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的深 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 和抱负的悲愤心情。作者是在影射自己,表面上是在 为小石城山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 识、受人轻蔑而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 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长年被贬斥 荒野而感到苦闷忧愁。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失意 痛苦的心情。
第二段(原文)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 是,愈以为诚有。③又怪其不为之中 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 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 是,则其果无乎?④或曰:以慰夫贤 而辱于此者。或曰:⑤ “其气之灵,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 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第二段(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灵很久了。 到了这里,更加以为确实是有。又对神灵不在中 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在将它放置在偏僻荒 远的永州感到奇怪,历经千百年却不能被人赏识 它的美景,确实是劳而无功。神灵或者不应该这 样,那么是真的没有神灵吗?有人说:(这是神 灵用它)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屈贬在这里的人。 有人说:“这里山川的灵气,不不能孕育为人, 却唯独创造了这些山石,所以楚地的南边少出人 才却多产石头。”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