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来水环境影响评价

自来水环境影响评价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概况及工艺流程一、工程概况1、项目组成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由水源取水工程、自来水生产净化工程和供水送配管网工程组成。

2、项目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建设规模、容量、总投资、年运行费用、单位水量电耗、药剂费用、总占地面积、劳动定员等。

3、工程规模及生产工艺流程选取依据水厂规模根据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规划、城市计划人口数、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等因素,考虑城市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工业用水量、市政综合用水量等,确定拟定自来水厂供水量(设计年限:近期5--10 年,远期10—20年)和供水水质指标。

水厂取水位置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水文和水文水质条件及区域水污染源分布,确定取水水源及其位置。

送配管线布设根据区域地形、取水口、净水厂的位置、供水范围并综合考虑城市市政建设规划,确定自来水送配管线走向及布置。

水厂生产工艺根据取水水源水质、自来水供水水质要求和现有技术经济的可达性,确定自来水的生产工艺。

二、生产工艺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的功能主要是制水和供水。

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主要工艺单元有:1、取水工程自来水生产水源,一般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水源不同分为:河流取水构筑物、水库和湖泊取水构筑物以及海水取水构筑物。

河流取水构筑物一般分为固定取水构筑物和移动式取水构筑物。

固定取水构筑物包括: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江心取水构筑物、直吸式取水构筑物和斗槽式取水构筑物等。

移动式取水构筑物分为浮船式取水构筑物和缆车式取水构筑物。

山区浅水河流具有与一般平原河流不同的特点,其取水构筑物分为低坝式取水和底栏栅式取水两种构筑物。

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类型有:隧洞式取水构筑物、引水明渠取水构筑物、分层取水的取水构筑物、自流管式取水构筑物。

海水取水构筑物类型有:引水管渠取水构筑物、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潮汐式取水构筑物三种类型。

由于地下水埋藏深度、含水层性质不同,开采和取集地下水的方法和取水构筑物型式也不同。

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及渗渠等,其中以管井和大口井最为常见。

2、水净化工程地下水源,地下水水质一般只需消毒就可满足生活卫生饮用水标准。

地表水源水质一般距离生活卫生饮用水标准差距很大,需经一系列处理后才能满足用户要求。

地表水生产自来水过程原水经水处理后,自来水的水质应满足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中所给出的各项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的限值。

海水淡化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

海水淡化目前可通过两类技术途径来达到:一是用蒸发和凝固来使水和盐分分离;二是用电和化学手段的影响以及选择性渗透膜等使水中离子从中除去。

海水淡化的方法包括:蒸馏法、凝固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技术和反渗透法等。

蒸馏法。

和制备纯水的蒸馏一样,海水经蒸馏后即可为人类所饮用。

为克服能源的消耗较大,在蒸馏法中常考虑能源的再利用,所以常把蒸汽冷凝过程所释放的热量用来进行海水的预热。

太阳能和原子能的利用使海水淡化的规模生产有了新的依靠,目前这种方法仍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凝固法。

离子交换技术。

电渗析。

若把海水放入电解池,经过电渗析之后,中间部分放出的水即为淡水。

我国西沙永兴岛上的海水淡化站即采用这种方法,日产淡水20吨,这种方法的成本仅为蒸馏法的四分之一,但因速度较慢不适宜大规模生产。

反渗透法。

所用的渗透膜多为醋酸纤维素,目前还在深入研究以寻求更理想的渗透膜。

试验已证明,这种反渗透法对于除去水中的多氯联苯酚类化合物,铬、铅和银的化合物极为有效,因此,对解决水污染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送水配水工程包括:输水管渠、配水管网、泵站、水塔和水池等。

对送水和配水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供给用户所需的水量,保证配水管网足够的水压,保证不间断给水。

环境影响分析一、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根据取水工程、净化工程和自来水管网输送工程三方面并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1)取水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A、地表水源。

可能造成取水口下游水量减少;江河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对水质的影响;水位下降,对航运的影响;水量减少,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和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B、地下水源。

可能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改变,地下水某些化学组分、微生物含量增加,水质恶化;在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地表水消失,草场、土地退化和沙化,绿洲面积减少。

(2)净化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A、排泥水对水体的影响。

自来水净化工程产生排泥水直接排入江河中,对江河一定范围内水体水质有影响;泥沙沉积在江河中某一区域,可能造成局部河床的抬高,影响通航和泄洪能力。

自来水净化工程所产生排泥水直接排入湖泊(水库)水体,会造成泥沙沉积在湖泊和水库中,减少湖泊(水库)的库容,影响湖泊(水库)的蓄洪能力。

B、排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部分自来水工程对排泥水进行处理,产生脱水泥饼。

脱水泥饼如不妥善处理、处置,易引起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风干燥天气及局部大气环境的粉尘污染)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暴雨期间会引起泥沙流失)。

C、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项目主要产生噪声的设备为取水泵和加压供水水泵。

D、氯泄漏事故对环境的风险影响。

加氯车间有发生氯泄漏事故的可能,需对环境的风险影响进行评价或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E、送配管网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管网工程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期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评价因子筛选(1)取水工程地表水源: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地下水源:地下水水位、水质。

(2)净化工程地表水:SS;环境空气:扬尘;声环境;等效A声级;风险:氯。

(3)送配管网工程评价因子:施工扬尘、施工噪声。

二、取水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受环境的制约影响分析不同的取水水源(地表水、地下水),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富水、多水、少水、缺水),对工程项目建设有不同的制约条件和影响力度。

江河水源制约因素影响分析根据多年和近期水文资料,对江河的水量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着重考虑枯水期的水位、水量是否满足自来水厂取水量的需求。

江河枯水期可取水量应根据河流的水深、宽度、流速、流向和河床地形等因素,结合取水构筑物的型式,一般情况下,占河道流量15-25%;当江河的河流窄而深、流速小,下游有浅滩、浅槽,在枯水期局部形成壅水,或取水河段为深槽时,则可取水量占枯水流量可达30—50%。

设计枯水流量时按保证率为95—97%计算。

取水水源地处于富水、多水地区,江河的水量对自来水厂取水的制约作用相对较小;而取水水源地处于贫水、缺水地区,则江河在枯水期对自来水厂取水量的制约作用较大。

生活饮用水水质与人类健康和生活使用直接相关,水源的水质是保证自来水出水水质的关键。

地表水江河流域范围广,受地面污染因素影响,江河的水质对自来水生产的制约作用较大。

环评中应对取水口所处的位置、取水口上游排污情况、取水口上下游河流功能进行调查,对取水口水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水源是否满足生活饮用水源最低标准,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取水水源的水质不仅要考虑现状,还要考虑近远期变化趋势,应根据城市规划、水域功能规划、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分析和预测取水口的水源水质是否满足未来自来水生产的要求。

根据其水文特征、流量,按不同季节定性定量分析取水口上游污染源(含面源)排放对取水口的水质影响。

(2)湖泊、水库水量水质环境制约影响分析。

根据多年和近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水文资料,分析湖泊、水库不同季节水量是否满足自来水厂取水量的需求,计算全年取水的保证率。

湖泊、水库的储水量,与湖面、库区的降水量,入湖(入库)汇流面积,地下水侧向补给等有关;也与湖面、库区的蒸发量,出湖(出库)的下泄量和渗漏量有关。

对自来水厂取水量保证率应从湖泊、水库的枯水期的水量、水位进行论证,在北方或干旱地区,湖泊、水库在枯水期对自来水取水的制约作用最大,湖泊、水库来水主要是由河流、地下水及降雨时的地面径流补给水,其水质与补给水来源有密切关系。

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水体更新周期长、水流速度慢,湖泊水体营养盐和污染物浓度积累较快。

故采用湖泊、水库作为自来水取水水源,对水源保护尤为重要。

环评中要对整个湖泊、水库,特别是取水口附近排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牧养殖、农田径流等,定性、定量论述排污对取水口水质的影响程度;并对不同季节的水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确定取水水源是否满足水源质量标准。

地下水贮量、水质制约影响分析根据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同时根据城市近远期用水发展规划,论证水源取水量的保证性和可靠性。

一般来讲,自来水取水量应不大于开采储量。

收集有关地质、水文和环境方面的现场资料,包括含水层的分布和边界条件、非均质性、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情况;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现有的污染状况,污染源位置、大小和强度等。

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确定取水水源是否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1)取水量对江河环境影响分析。

自来水取水造成取水口下游江河水量减少,因此会产生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在枯水期,江河水量的减少造成江河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取水口下游的水质变差;造成下游的水位下降,影响航运;使水生生态的环境发生变化,对取水口下游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区造成影响;会造成取水口下游的农业灌溉用水困难,对下游的其他用水也造成影响。

(2)取水量对湖泊、水库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湖泊水库多数属于封闭性或半封闭性,取水后可能造成湖泊或水库水位下降和水面萎缩,可能造成水库的干涸,湖泊的咸化,还可能对湖泊或水库周围的农业灌溉用水造成困难。

湖泊或水库自净能力较江河弱,蓄水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湖泊或水库水质变差、水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对水生动物鱼类正常的繁殖、发育形成威胁和干扰。

(3)取水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地下水贮量、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水量等因素,综合分析水厂建成后是否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局部是否会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是否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是否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地下水的开采,是否会致使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改变,造成地下水某些化学组分、微生物含量增加,引起水质恶化。

在干旱地区,分析地下水开采是否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地表水消失,草场、土地退化和沙化,绿洲面积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