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doc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doc

宇宙一(总星系)|_—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一」其他行星系1—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夭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夭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结构特征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温度:U、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 C,地球表而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貌和氧为主的大气。

③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帝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氮。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U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和耀斑(在色球层),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电磁波(耀斑)扰动电离层T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 )带电粒了流(耀斑)扰动地球电磁场T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大气层T产生极光。

(4)影响地球气候。

(5)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

3. 晨昏线1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一一从黑夜进入白天。

昏线一一从白天进入黑夜4. 地方时与区时:• 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经度差1° ,时间差4分钟。

• 时区计算:时区数=已知经度/15。

注意:余数<7. 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 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 中央经线度数计算:中央经线度数二时区数*15。

注意: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区时计算:所求地的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土时区差XI 小时 第一步,求两个时区之差:同减,异加第二步,时间“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的东边用“ + ”,在西边用“一”(东早西晚) 第三步: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 期减去1天.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示 意 图方 向 白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 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周 期(1) 自转360。

,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1) 恒星年,公转360° , 365天6时9分10秒。

(2)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速度 (1)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I57h(2) 线速度,白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o位于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 初)时速度慢。

注意:夏至U 点在远U 点附近,冬至廿点在近 日点附近。

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白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23°26T <|-月21日晨线:从“黑夜"进入“白天”昏线:从“白天”进入“黑夜J帙(7月6日)今天(7月180°-------- (向东) <_帙(7月6日)斯日明变更线 (人醐掘0的经娃(自然购注意:两条口期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廿期。

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之间的地区属于“今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

经线之 间的地区属于“昨天”的范围。

只有0时经线与180。

经线重合时,全球各地才都进入同一日 期。

6.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影响:对河流影响较为明显。

北半球向右偏,河 流向右岸冲刷,右岸冲刷侵蚀,左岸泥沙堆积。

一般北半球河流的右岸是侵蚀岸(凹岸), 为主航道,适宜建设港口 ;左岸是堆积岸(凸岸), 适宜挖沙、淘金等;南半球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同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方快雄 可用.手费・记必地#上水平蹒瞬岫(南半球) 日解球)\ 左手时 I・••♦初始*动方向一*做转后的证动方向方法:画做的碱方向,手心向上,.甫左北右七四 指惜向辟方向,H 瞬所指方向即为翊1痛岫方 向・•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经度差X 4分钟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同减,异加第二少: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东加,西减.第四步: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 LI 期加1夭,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 期减去1天.5.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新的一天)国际日界线:原则以180。

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 一纬度差= 90° 一|当地纬度土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二者在同一个半球则直接相减,在不同半球则相加。

)8.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9.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日期•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门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 H 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 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 口前后,北半球为冬至口,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10.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匠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11.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计算日出日落•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 00-X, H落为:12:00+X•春秋分L1: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 00 U出,18: 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 00日出,18: 00日落。

12.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白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rr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廿,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

26'•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 ,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孤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用昼孤夜孤所跨经度除以15° ,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 00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研究手段:地震波(1)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o(2)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血。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