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月光曲》优秀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月光曲》优秀课件
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 发觉了没有?为什么? 朗读第10自然段。
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为什么他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 创作《月光曲》来自当时的特定环境和当 时的激情。
拓展 学习
贝多芬的故事 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欣赏从楼上传来 的优美的钢琴声。忽然,一滴水正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一看, 又一滴水从天花板滴下来,正好滴在他眼睛里。他生气地喊来服务 员问这是怎么回事。服务员看看从天花板缝漏下的水,心里就明白 了。服务员 抱歉 地说:“对不起,先生。楼上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 贝多芬先生。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客人一听楼上住的是 贝多芬,急忙说:“啊,不用了,我自己去看看吧。” 客人轻步上楼,透过门缝,只见贝多芬正 全神贯注 地弹琴呢。 琴边放着一盆水,他心里很纳闷。忽然,他看见满头大汗的贝多芬 把手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起来。啊,原来贝多芬弹琴弹得手指发 烫,需要经常用冷水浸一下,因为太专心,水溅出来都不知道。水 溅出的多了,就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了。 这位客人站了很久才离开,他不禁暗暗感叹:“真努力呀,怪 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呢!” (1)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解释。
朗读第4自然段。
思考: 哪些词语说明了茅屋里的兄妹俩的 确太穷了?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思考: 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的穷,还 看到了什么?
再次思考: 琴声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 因为弹琴的是一个盲姑娘。
朗读第5、6自然段
思考: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 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 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 (1)盲姑娘在音乐上有什么样的特 长? 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 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2)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 的人是贝多芬?
二、 第2—10自然段
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课文讲述了 德国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因同情穷 鞋匠兄妹而为他 们弹琴,有感于 盲姑娘对音乐的 痴迷而即兴创作 出《月光曲》的 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 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 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 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 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月光曲》是 谁写的呢?
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 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 么幸福。”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 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 弹琴与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 爱”。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散步着步,他听 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靠近茅屋,他又听到了什么? 朗读第3自然段。
③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 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 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 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 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 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 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这句话表明了盲姑娘什么样的心理? 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 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 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 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齐读第8、9自然段
找一找,课文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幅图景?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 纱,显得格外清幽。”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 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 盖过了茅屋里穷困和凄凉。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 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 为这件事而难过。
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 样的茅屋里,有人弹我的曲子, 说明穷苦的人也喜欢我的曲子。
他们那么穷,买不起票,我 应该亲自弹给他门听,用我的 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 么情景?
(2)本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贝多芬刻苦练琴的事。
(3)贝多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不怕吃苦,刻苦训练,精益求精
本文重在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 过及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学会在写文章 或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 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 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 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 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 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 能力和作文能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呀! 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 先生吧?
这说明了盲姑娘怎么 样的心情?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 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这时候,贝多芬用什么来回 答盲姑娘的问话?
朗读第7自然段。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 造福。”他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哇。”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 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 么爱音乐,又这么懂音乐,这是知音啊! 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了要为 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 顿时燃起。
中心 思想: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 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 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 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品读 课文
思考: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 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 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高昂———明快————舒缓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穷兄妹俩的联想,哪些句 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 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了联想? 从课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如果把联想的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美感,与文章 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这告诉我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把自己看 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 文章中恰当地加入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 表达得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记 录 笔 lù 录 录 音
请你任选其中两个词语造句
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人物
Who
事情
What
为什么
Why
200多年前一个秋天的明 月夜,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 琴的事。他触景生情,谱成了 著名的《月光曲》。 写成
分段
一、 第1自然段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月光曲》 是他谱写的著名乐曲。
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 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 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 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 奏鸣曲三十二首。
朗读课文
莱 茵 yīn 河 茵 席
蜡 烛 là 蜡 黄 蜡 笔
陌 生 mò 陌 路 阡 陌
文 盲 盲ng má 从 盲 目
琴 键 jià 关n 键 键 入
水 lí n 波 粼 粼
霎 霎 时 shà 时 间 一 霎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 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只有曲 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如何理解这两个“您”? 听到琴声,盲姑娘会思考这个弹 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两个“您”读起 来应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现猜想, 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 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只有贝 多芬,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
过来……
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 面的图形顺序。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光曲》的曲调应该是( 1 )
1、舒缓———明快————高昂 2、明快———高昂————舒缓
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了深深的同 情,觉得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却爱好音乐 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 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
音乐清幽、舒缓
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
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