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解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解释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词: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语气助词。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

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词: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诗意: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

雨意正浓,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词: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清风习习,入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飘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间细雨微洒。

从前曾经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眼前。

4.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词:天净沙:曲牌名。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诗意: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天空中掠过一只大雁。

远处是一片青山绿水,其间是白草、红叶、黄花,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若:像~~一样。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鼓:弹。

念:心里所想的。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必:一定,必定。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之:他。

谓:认为。

峨峨:高。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
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