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规范操作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规范操作
灭菌前物品处理
1、物品的清洗:
警
没有正确的清洗,就不能保证灭菌合格
告 没有有效的去除所有有机物或清洁剂,
可能引起器械上淡色残留物形成。
警 告
2、物品的干燥: 灭菌前器械必须彻底干燥,否则会导致灭菌周期 时间延长或致使灭菌程序中断。
灭菌前物品处理
3、物品的包装:
警
告 切勿使用纸袋或含有纤维素或棉的灭菌包装 。
三 灭菌前的处理
☼ 6 灭菌完后不要强行开门,等蜂鸣器声音结束后再开门。
☼ 7 灭菌剂中的活性成分是过氧化氢,很容易渗入皮肤。接触灭菌剂时
,一定要配戴乳胶手套,并正确处理空卡夹。 ☼ 8 灭菌器配套使用的消毒剂中过氧化氢含量为56%-63%,使用过氧化氢 之前,应使用浓度指示卡。 ☼ 9 灭菌前,应确认过氧化氢在有效期内。已过有效期的过氧化氢卡夹 应取出处理掉。
☼ ⑦从灭菌器内取出灭菌包,放置于整洁的治疗车上层
☼ ⑧观察确认生物指示剂标签上的指示标识规范变色
☼ ⑨压紧上盖,压迫挤破生物指示剂管内玻璃 ☼ ⑩取阳性对照生物指示剂一支,压迫挤破生物指示剂管玻璃 ☼ ⑪将挤破的生物指示剂放于55℃培养箱,对照管一同放入 ☼ ⑫培养48h后观察,对照管由紫色变黄色,灭菌管不变色为灭菌合格
七 低温等离子的日常维护
☼ (2)每三个月检查并清洗进气口的尘粒过滤网,如果需要请更换。
☼ (3)每半年请清洗内置油污过滤器,如果需要请更换。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使用规范
乌苏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 张秀梅
主要内容
☼ 1 低温等离子的灭菌含义
☼ 2
☼ 3 ☼ 4 ☼ 5 ☼ 6
低温等离子的灭菌原理及特点
低温等离子灭菌前的处理 低温等离子不能处理的物品 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使用 低温等离子灭菌周期的监控
☼ 7
低温等离子的日常维护
一 灭菌含义
其灭菌温度45℃~50℃,对金属表面温和,器械无损伤,而且是终端灭菌 出锅后能马上使用. ☼ 杀灭微生物类别:能杀灭细菌及芽孢。 ☼ 主要杀菌因子及强度:56%-63%过氧化氢。
产品说明
白象牌过氧化氢低 温等离子体灭菌器采 用微电脑程序自动控 制,由灭菌室主体、 真空泵、过氧化氢注 入系统、高频电源等 组成,以56%-63%的过 氧化氢为灭菌剂,可 杀灭细菌芽孢。灭菌 器在低温、低湿的条 件下,短期内即可完 成灭菌过程。
(1) 适合的包装材料: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专用纸塑包装袋聚丙烯无纺布 (2)金属灭菌盒:
可以让过氧化氢和等离子体能扩散到灭菌室内的每 一件器械周围。
☼ 4、物品的装载:
(1)装载量不可超过内室容积的 80%。各种大包装排放在篮框内时,应 无积压相互之间应保持10mm的间隙。
(2)纸塑包装袋,若单层水平摆放,应将袋子纸面朝上,且不得叠加; 若竖向倾斜45度摆放,应将袋子纸面朝上,且纸面对纸面,塑面对塑 面摆放。 (3)器械盒中物品要单层摆放,不得堆叠。切勿堆叠器械盒。器械盒使 用无纺布包装。
☼ ⑬操作者在灭菌登记本记录,粘贴此次生物指示剂管变色指示标识于 记录本上
生物指示剂
保存方法 ☼ 请在温度4~25℃,相对湿度30%-70%条件下保存,避免日光和紫外线照 射,请勿冷冻。
☼ 切勿存放在任何灭菌系统、环氧乙烷、过氧化氢、酸、碱或挥发型抗 菌剂如戊二醛或甲醛、过氧化氢卡匣或任何其他氧化物附近。
物理监测:
在标准《ws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 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中要求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 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
记录纸可记录出灭菌过程中各灭菌阶段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相关 参数,通过观察这些值与要求是否相符可初步判断灭菌效果的好坏。 物理监测不能真实反应灭菌器内每个包裹的灭菌过程和微生物杀灭 情况,要结合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来综合反应灭菌质量
☼ 低温等离子原理是高浓度(60%)过氧化氢注入灭菌腔内后,利用过氧
化氢气体弥散和其等离子阶段释放出的等离子。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
、酵素及核酸,破坏其生命力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 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特点 ☼ 1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具有高效性,其灭菌剂能渗透一些细 小的夹缝裂隙杀死位于管腔,有孔上的芽孢。
☼ 灭菌是指杀灭和清除外环境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一切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具体
包括细胞繁殖体和芽孢,真菌及其孢子、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 螺旋体,还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意为完全杀
灭或去除对象上的一切微生物。但实际上要完全达到灭菌是很困难的
四 低温等离子不能处理的物品
(7)不能承受真空压力的器械 (8)老化,表面有破损,材质不确定的软式内镜。 (9)标示为仅使用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的器械。 (10)器械具有复杂的内部部件,难以清洁,例如密封轴承。 (11)被灭菌物品超出机器内胆容量的物品 (12)被灭菌物品的重量超出载物架所承受重量的物品(单层载物架最大 载物重量为15kg).
包外、 包内指示卡
灭菌前:紫色 ;
灭菌后:绿色
☼ 3 物理检测 ☼ ① 待灭菌物品应清洁干燥
☼ ②灭菌包及包装材料不应含植物性纤维材质,如纸、海绵、棉布、木 质类、油类、粉剂类等,打包方法正确
☼ ③物品准备: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待灭菌器械包、记录本、 笔 ☼ ④连续监测整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 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书 或操作手册的要求,其中过氧化氢作用浓度>6mg/L,灭菌腔壁温度45~ 65℃,灭菌周期为28 ~75min ☼ ⑤打印灭菌参数纸片 ☼ ⑥将灭菌运行的参数打印出来,粘贴于灭菌登记本上
☼ ⑨无菌操作打开灭菌包,取出包内化学指示卡,观察其颜色变化,应 变色均匀,颜色深度达标 ☼ ⑩操作者在灭菌登记本上记录,粘贴此次灭菌包内的化学指示卡与记 录本上 化学监测: ☼ 在标准《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 效果监测标准》中要求,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 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的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 化学监测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物质(状态)变化或化学(颜色)变化, 来测试灭菌过程的参数,化学监测具有快速、简单和费用低得特点, 可用于发现可能出现的灭菌失败,如不正确的包装或装载、灭菌器功 能失效等等。
四 低温等离子不能处理的物品
☼ 1、适合灭菌的物品,但不限于下列物品: 患者端联接的电线电缆、光学镜片、玻璃镜头、硬式内镜、导管、手术器械、诊疗器械。 ☼ 2、不适合灭菌的物品,但不限于下列物品:
(1)内镜小于1mm、长度大于500mm的不锈钢管腔类器械;内镜小于1mm、长度大于
2000mm的聚四 氟乙烯管腔类器械。 (2)吸湿物品和材料(木质器械、棉织物、纱布、粉剂),由含植物纤维材料制成的物品, 例如棉花、纸或纸板、亚麻、毛巾、纱布、海绵、油类、 ;湿度太大的物品(液体、 膏剂、油剂)。 (3)一次性器械(一次性手术服) (4)不完全干燥的物品 (6)植入物
三 灭菌前的处理
☼ 1 灭菌的物品应用水清洗,并彻底干燥。 ☼ 2 灭菌的物品应清洗彻底,并充分干燥后,用无纺布双层包装后灭菌。 ☼ 3 灭菌物品应无积压单层摆放,包装之间应留有间隙,不应排放过于紧 密。 ☼ 4 包装后的物品最多装载不应超过盛物框容积的80%.
☼ 5 在灭菌的过程中,注意触摸屏上的故障提示,排除故障后重新开机。
培养方法
夹破生物指示剂:佩戴安全防护眼罩及防护手套。
放入培养箱中。 点击触摸屏上的“生物培养管理”,系统提示:
点击“设定培养时间”弹出时间设置界面。注:在56℃+2℃培养48小时。
点击设定培养温度,点击返回。
☼ 在标准《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 效果监测标准》中要求,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 每次灭菌都应认真记录备查,实现质量追踪。
☼ 2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时间短,不影响连台手术的等待时间,
提高了器械的使用率和周转率,可以减少贵重器械的购置,降低医院
成本。
二 低温等离子灭菌原理及特点
☼ 3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对环境无污染,它只需要工作室和普通
电压,不需要蒸汽水及特殊的通风排水设施,灭菌后降解为水和氧气
。对患者、操作人员及环境更安全。 ☼ 4 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灭菌内镜,对内镜损耗小,因为
☼ 2 化学监测
☼ ①待灭菌物品应充分清洁干燥
☼ ②包里放置化学指示卡,打包 ☼ ③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 ④物品准备:待无菌器械包,记录本、笔速干手消毒剂
☼ ⑤启动灭菌程序,观察运行过程 ☼ ⑥灭菌程序结束,操作者进行手卫生戴手套 ☼ ⑦从灭菌器内取出灭菌包,放置于整洁的治疗车上层 ☼ ⑧观察包外化学指示胶带颜色变化,应变色均匀,颜色深度达标
自含化学指示灭菌包装袋
[使用方法]
☼ 根据器械长度,裁剪包装袋(预留2~3cm用于封口)。 ☼ 将需要灭菌的器械放入包装袋内(器械必须被彻底干燥)。 ☼ 放入灭菌器内,包装袋塑料材料面朝同一方向放置。
五 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操作规程
☼ 1、每天灭菌前30分钟开机对设备进行预热(预热时,必须要有卡夹,不然预
六 低温等离子灭菌周期的监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生物监测
☼ ①待灭菌物品应充分清洁干燥
☼ ②打包 ☼ ③物品准备:待无菌器械包,生物指示剂支(同批号)挤管夹,记录 本,笔,速干手消毒剂 ☼ ④将一支生物指示剂放置在离灭菌器最远端(即下层物品架的左下角 或右下角) ☼ ⑤启动灭菌程序,观察运行过程 ☼ ⑥灭菌程序结束,操作者进行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