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博士任现义先生讲座摘要生命与人体运行原理浅析(一)人体循环系统1、(中医学)人体循环(含消化)系统⑴基本概念:中医认为,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消磨与脾的运化,变成了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和水谷精微之气。
①在血管外,推动津液涌动的就是卫气。
保卫之意,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滋润体表,维持体温等作用;在血管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则为营气,也称荣气。
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②卫气与水气、水谷精微中比较活跃的部分结合形成津液。
津是较清稀的部分,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象我们人体出的汗,流的眼泪,等等都是津;而液则是指较稠厚的部分,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象唾液、肠液、胃液、关节液等等都是。
营气与水、水谷精微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结合形成了血液,用来营养人体各部位器官和肌体。
③病理性的水则包括了形成中医所谓的水肿、饮病、痰病以及体内的湿浊毒邪等。
A、饮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就是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废水积久而成饮。
根据病理性的水液停留在人体的部位不同,饮病在中医的医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中被分为了四种,分别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a、痰饮。
多因膊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
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b、悬饮。
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
可见胸胁胀痛,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
c、溢饮。
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
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
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
d、支饮。
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
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
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B、痰和饮病类似,饮聚日久,炼而为痰,性质上较饮粘稠。
痰不光指可以被咯吐出来的有形之体,也可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体内,如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有形质的一些物质,象皮下的脂肪瘤等,也被称为“无形之痰”。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a、痰阻于肺。
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为痰。
可见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治疗以宣肺化痰为原则。
b、痰蒙心窍。
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
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应以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
c、痰蕴脾胃。
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所致。
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痰为原则。
d、痰郁于肝。
多由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痰气互阻所致。
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自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疗以解郁化痰为原则。
e、痰动于肾。
多因久病及肾,肾阳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或肾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
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症状。
治疗原则为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f、痰留骨节经络。
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能导致气血郁滞,络脉痹阻。
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
⑵水在体内运行通道:三焦指的是胸腔、腹腔、盆腔三个空腔,三焦是“原气和水液”的通道,是看得见的通道。
可水在脏腑之间运动,在脏与体表的转输又是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经络系统。
《内经》上这么描述: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中焦如沤,是指中焦具有腐熟饮食水谷的功能,如水长久渍物使之稀软;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
而经络对水的运输,则如江河之流,或有或无堤岸之约束,总要遵循着水流的自然规律来奔涌。
《内经》上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经过胃这口大锅的腐熟,将水米煮成“粥”,其中一部分水,可能会以水气的形式,输送到脾,脾在中医的概念里不仅是有形质的器官,也代指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脾阳,就是煮熟那锅粥的火,而人体内真正火的来源,则是肾。
由脾的运化、转输,一部分水向上运动,到了肺,肺的功能主要司呼吸,而随着人体的一呼一吸,水和气也会随之运动。
气呼出,是肺的宣发作用,随着肺的宣发,由脾生成的卫气就会带着水和各种营养物质布散到人的体表,起到固护体表、防御外邪、调节毛孔开合(汗出与否)、滋润肌肤的作用;气吸入,是肺的肃降作用,由于肺上通天气,起到调节体内“气压”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调水道,使得多余的水液得以下行输送到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有了脾气的散精,肺的通调,水才能得以在体内通行四布。
所以,又有“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的说法,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这种浊气也应该包括水液中浊的部分。
所以,中医认为水液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粪便而排泄,这是水液排泄的四条途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的水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水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肾的气化作用,对于肺、脾的功能活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推动下,脾的运化水液,肺的通调水道方能并行不悖,协调一致,共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平衡。
⑶西医观点: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
正常成人每天进出水量约为2000ml ~2500ml。
水的来源有三:饮水或饮料1000ml~1500ml,食物含水700ml,代谢内生水300ml。
排水的途径有四:尿排出1000ml~1500ml,皮肤蒸发500ml,呼吸蒸发350ml,粪便含水150ml。
水的来源还有一条途径是“代谢内生水”,拿糖分解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为例,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它们必须经过消化道的水解酶作用,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血液,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际上这个“内生水”的产生过程,从中医来看,仍然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和主一身气机的功能及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2、(解剖学)人体内三大主要循环系统人体内三大主要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和组织液循环系统。
⑴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⑵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管系统的补充。
哺乳动物,由广布全身的淋巴管网和淋巴器官(淋巴结,脾等)组成。
最细的淋巴管叫毛细淋巴管,人体除脑,软骨,角膜,晶状体,内耳,胎盘外,都有毛细淋巴管分布,数目与毛细血管相近。
小肠区的毛细淋巴管叫乳糜管。
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
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深、浅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简称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
全部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胸导管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由左、右腰淋巴干和肠区淋巴干汇成。
胸导管还收集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3/4。
右淋巴导管由右颈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和右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汇成,收集右上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1/4。
淋巴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
⑶组织液循环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绝大部分组织液呈凝胶状态,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流到身体的低垂部位;但凝胶中的水及溶解于水和各种溶质分子的弥散运动并不受凝胶的阻碍,仍可与血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
凝胶的基质主要是透明质酸。
邻近毛细血管的小部分组织液呈溶胶状态,可自由流动。
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回血液。
除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水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均可滤过毛细血管壁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二)(解剖学)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以及消化管壁上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消化和吸收是人体获得能源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食物(包括维生素类、金属盐类及一些微量元素)在胃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分解过程,成为小分子物质,被肠道吸收,肝脏加工,变为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构成粪便,被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包括的器官最多,消化道直接开口于体外,其粘膜接触病原体、致癌物质、毒性物质的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也与此有关。
食物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分解主要依靠胰腺、胃肠腺分泌的水解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以及肠菌酶参与的酶促反应。
肝是人体代谢的枢纽,物质在肝内的代谢也是通过复杂的酶促反应而运转的,必需有质量正常的肝细胞和充足的能量供应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