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2、领导管理型 该类型以魏书生、潘凤湘为代表,主
张用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潘凤湘(江西南昌二中),合作教学 法
发掘派的教学共识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与开
掘。 1、思维训练型 宁鸿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2、技能训练型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快速阅读” 杨初春(湖南新邵县第一中学)“快速作文”
强调语感训练,主张优化课堂教学的 基本程序。 3、审美悟道型 该类型以欧阳代娜(辽宁鞍山十五中) 为代表,注重教学审美。教学中讲究 “简”、“深”、“美”。
导引派的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启发诱
导 1、引导点拨型 该类型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 钱梦龙,“三主”“四式”的语文导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3、跳摘训练型 张富(南昌市三中):充分挖掘学生
潜力,让学生“跳”起来。 4、渗透训练型 强调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 张孝纯(河北邢台中学),“精讲巧 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大社 会”,学习“大语文”。





“名师名单”,如下: 东部:李海林(沪) 洪宗礼(苏) 王尚文 陈钟梁(沪) 朱永新 钱梦龙 (沪) 于漪(沪) 张大文(沪) 程红兵 (沪) 黄厚江(苏)方仁工(沪) 陈军(沪) 曹津源(苏) 沈江峰(浙) 朱泳燚(沪) 李震(苏) 王栋生(苏) 蔡明(苏) 郭初阳(浙) 袁卫星(苏) 郑桂华(沪) 邓彤(浙) 马骉(沪) 丁卫军(苏) 毛荣富(沪) 肖家芸(沪) 南部:孙绍振(闽) 潘新和(闽) 钟德赣(粤) 黎世法 孙春成 武镇北 王文延 吴 泓(粤) 黄汝棠(粤) 李廷坚(粤) 许更生(闽) 程少堂(粤) 许序修(闽) 陈日亮(闽) 西部:李镇西(川) 杨东俊(晋) 干国祥(川) 颜振遥(川) 王君(渝) 北部:魏书生(辽) 宁鸿彬(京) 欧阳代娜(辽) 程汉杰(京) 申士昌(京) 赵大鹏(京) 陶伯英(京) 韩军(京) 程翔(京) 赵谦翔(京) 李元昌(吉) 吴心田(鲁)李裕德(京) 王大绩(京) 郑晓龙(京) 李卫东(京) 窦桂梅 (京) 张孝纯(冀) 许建国(冀)张国生(冀) 顾德希(京) 翟小宁(京) 史 建筑(鲁) 中部:洪镇涛(鄂) 蔡澄清(皖) 胡明道(鄂) 杨初春(湘) 余映潮(鄂) 史绍典(鄂) 张 富(赣 )甘其勋 汪南松(皖) 余 蕾(鄂) 王先海(鄂) 朱显驹(鄂) 王世发(鄂)周崇典(鄂) 杨舜山(鄂)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 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 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 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

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 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二)整体性 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 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 导。 (三)实践性 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
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 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 大。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年)开始的科 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 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
(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
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
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 英国考试要求 : (一)语言占60% 。包括 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 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 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 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 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 质的。
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两个来源:生徒,乡贡 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
材料 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 餐具 考试的办法: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 诗赋
(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 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
数不得超过100人。 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 以20人为上限。
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 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 《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 《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 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 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 《“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 (诗)》。
(一)感知派 感知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之间的讲、读、议、
评为主,教师注重营造语言情境。 1、情感熏陶型 该类型以于漪、李吉林、李镇西为代表。 于老师将教育事业视作“爱”的事业,“献 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镇西,爱的教育
2、语感品味型 该类型以洪镇涛(武汉六中)为代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
明,浙江余姚人。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诱之歌 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反对教条 式的教学和体罚。 对授书的基本原则:一是“量其资 禀”,二是“专心一志”。
文学设科期(1904-1919)
→国语国文期 (1919-1949) →语文定名期(1949- 1958) →语文波折期(1958-1978) →语 文革新期(1978-2001) →新课程改革 (2001-) 语文名称的演变 1、1904年, “中国文学” 2、1907年,“国文” 3、1923年,“国语” 4、1929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 5、1949年,“语文”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 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 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 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 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 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 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
育现象 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 文字-------“六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 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一个创举。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2、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
改考议论文。 (3)设置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 某些措施。
(二)胡瑗和“苏湖教法” 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
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 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 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3.1966~1976年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
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 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 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 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 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 《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 《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 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 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 等鲁迅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