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兼用、套用、连用。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辞格的连用。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苡《一点小小感触》)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
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
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
(《巴金小说精编》)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的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的兼用。
③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用。
“铜钱——角洋——大洋”,概念一个比一个大,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是层递,但是“……角洋,角洋……大洋,大洋……”词语蝉联,从这个角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用了回环、对偶、对比。
兼用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又是乙格。
兼用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增添文采和力量。
3.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
首先,全句是个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点)部分的“狂风……凋”又是夸,其中的“狂风……不败”又是对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对偶。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两个分句合起来是第一个层次,是对偶;第一、二分句各是一个比喻,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一站站灯火扑来”和“一重重山岭闪过”是比拟;第四个层次“一站站”、“一重重”是复迭。
③为什么洪山礼堂今天这样明亮?因为被你们初升的太阳——照亮!为什么我们大家心情这样激动?因为你们的青春给了我们无限希望!(徐迟《要叫大自然听从你们摆布》)例④总看是对偶,对偶中又套用两个设问。
辞格套用,相互照应陪衬,使大的辞格有所借助,小的辞格所有增补,相得益彰。
例子还如: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
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例②总的是暗喻。
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
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
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
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④队伍虽然出罗网,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
“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
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九节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修辞在具体的运用中也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一)音节不匀称例如:①原文:他的命就是数学。
改文: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例①原文中的“命”是单音节词,改文把“命”换成双音节词“生命”,这就与后面的双音节词“数学”配合得整齐匀称。
(二)平仄不相间平仄是使声调悦耳的重要条件。
如果韵文不讲究平仄相间,使同声调的字相连过疏或过密,就会失去音韵美;非韵文也应适当调配平仄。
例如:①明白从前苦,方知今天甜。
②前年,桃花初开之时,他全家急匆匆南归家乡,访亲寻根。
例①前一分句的字是三平二仄(白是个古入声字,只是在后来派入到平生中去),后一分句的字都是平声。
全句读起来就不顺口,听起来感到平直。
如果把它改为“了解从前苦,方知今日甜”使平仄交替,就比较上口顺耳了。
例②全文22个字,只有“访”字是仄声,几乎一平到底,语感上过于平板。
把“初开”改为“乍开”或“初放”,把“急匆匆”改为“急切切”,把“家乡”改作“故里”,平仄错落,语感就大不一样了。
(三)押韵不和谐诗歌讲究押韵,给人以回环美;如不押韵,就失去了这种美感。
例如:①原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出。
改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亮。
(田间《赶车传》)例①把原诗中的“出”变为改诗中的“亮”,就是为了押韵,增加了声音美。
诗歌押韵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为押韵而押韵,以免“因韵害意。
”如果意思不明白,押韵也就失去作用。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一)词语表意不确切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的意义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例如:①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初稿)例①是词的初稿,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这首词时,把“驱”改为“驰”,使“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了生命力;以后,又接受臧克家的建议,把“腊象”改为“蜡象”,正好与“银蛇”相对,对仗工整,表意深刻。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有时变换词的形式能附加感情色彩。
这些词语调配得当,就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调配失当,就会出现感情色彩上的问题。
例如:①“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
(叶圣《多收了三五斗》初稿)上句中的“嘴脸”,修订时,作者把它改为“神色”。
因为“嘴脸”是指面貌、脸色,带有贬义,而作品中写的是贫苦农民,用中性词“神色”比较妥当。
(三)词语的语体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常用于口语,因此就带有口头词语色彩;有些词语常用于书面语,因此就带有书面词语色彩。
例如:①在劳动的过程中,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锱铢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初稿)例①中的“锱铢计较”比较深奥难懂,不常用,而改文把它换作“斤斤计较”,又常用,又通俗易懂。
三、句子表意不畅达(一)句式选择不恰当汉语的句式有多种,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灵活选用。
所谓句式选择不当,主要是指同义句式选用不当。
1.单句和复句方面的原文: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改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原文和改文是文章两个结构段开头的句子。
原文是单句,改文是复句。
为什么把单句改为复句?因为全文的主旨是“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把单句改为复句,有利于突出中心,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助于抒发缅怀、喜爱、颂扬之情。
2.常式句和变式句方面的原文:它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兄弟们不休不歇地歌唱。
改文:它接连不断地唱,为哥儿,为哥儿的姊妹们。
(叶圣《画眉》)原文是常式句,改文把状语“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们”拆散并后置?这就使句子的主语跟谓语中心靠近,结构紧凑,语气舒缓,更加突出了状语。
3.长句和短句方面的原文:联系到解放后,周总理以自己的工资抚养过不少革命先烈子弟,但被抚养者直到长大成人,都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事实,周伯伯的这种崇高品质,使我深受感动。
(《深情忆念周伯伯》《师大学学报》)改文:解放后,周总理用自已的工资抚养过不少烈士子弟,而受抚养者直到长成人,却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
周伯伯这种高贵品质,是多么使人感动啊!(《深情忆念周伯伯》中学语文课本)原文的“联系到……事实”中间有一个由复句形式充当的定语,读起来吃力不顺口。
改文把原来的长句变成了两句,删去了多余的词语,简练明快,突出了表达的对象。
另外,原文末“使我深受感动”,只是从个人感受来说的,改为“使人感动”后,语意更深刻广泛,改文字数少了,句子的容量反而增加了。
4.散句和整句方面的原文: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少年时在马房里睡觉,青年时代他又在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改文: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岭荒山里混过日子。
原文是一个散句,前三个分句是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结构比较松散。
改文是一个整句,由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构成。
句式比较整齐,也更有条理。
(二)句子不简练1.语意重复①原文:1000多万万颗,你一口气数下去,不休息,不停歇,得数1000多年。
改文:一千多亿颗,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文光《字窗里有些什么》)例①原文中语意重复。
“一口气”就是“不休息,不停歇”的意思。
改文删去“不休息,不停歇”简练明确。
2.词语堆砌③你看,那一只只璀璨夺目、熠熠闪光、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这一例堆砌了不少漂亮的形容词,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选用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另外,“五彩缤纷”是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用来形容手表是不贴切的。
(三)句子表达不连贯1.分句之间脱节①由于树木茂密,我们的骑兵队伍起初没有被发现,直到听了马蹄声,山上的敌军才鸣枪报警。
2.句子之间脱节③他敏感、机灵,脑子反应很快。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在政治运动中,他表现得更为突出,每次都当上积极分子。
人们称他“一贯正确”。
这个句群有四个句子,孤立地看,前三句都是褒义句,后一句是反语句。
前后连起来看,句意背谬,不衔接,语气很不协调,应当改写。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辞格在运用当中常会出现错误。
这些辞格主要是比喻、比拟、借代、夸、仿词、对偶、排比、顶真、映衬、设问等。
(一)比喻不当①今晚,在人民公园,我们狂欢。
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例①有四个分句,第二分句是以我军为主语的被动句,后两个分句是以敌军为主语的主动句,前后文意脱节,不连贯。
第二个分句可改为“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骑兵队伍”,删去第四分句的“山上的敌军”。
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错误的。
例①把狂欢的人们比做“一团蚂蚁”形象不美,又有贬义色彩。
(二)比拟不当①谷穗已经黄了,沉甸甸地垂着。
我们一镰刀一镰刀地割着,大片大片的稻子倒下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剩下的田头一小块没割的稻子,都低下了头,愁眉苦脸,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