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我镇农业人口众多,农民增收问题已经成为龙市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
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是关系到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也是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能量释放的减弱及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呈现4个特征。
?1、从绝对量看,绝对额增加较多,幅度较大。
?2、从相对量上看,农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3、从结构上看,存在两个下降。
一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纯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非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农民实物性纯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生产及农村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民实物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货币收入比重上升。
?4、价格政策的作用,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从1979年起,国家大幅度提高了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构价格,我国粮价呈现出一种全面上涨的趋势。
1978年1995年,5种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指数都上升了5倍以上,并且在后10年里呈加速度上升。
1978年1984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增长%,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提高了%。
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年均递增%。
据测算,六年间农副产品提价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占年纯收入增长额的%。
1985年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提高了12%。
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涨了%。
据测算,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额中,有80%来自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
1992年1996年国家连续三次提高粮食收构价格,这是农民收入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总之,1978年至今,在政府提价政策的指导下,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众所周知,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已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以注重效益为内涵的调整,再提高阶段,继之而来的是农民增收速度放慢和空间的狭小,农民增收仍面临许多挑战。
?1、增加产量对增加收入将不会带来明显作用。
在短缺经济时代,增产就能增收,因为在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形下,产量的增加不会对价格形成负面影响,但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形下,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降低,增产就不能增收,由于农产品尤其是谷物类产品的需求弹性不足,供给增加会使价格降低的幅度超过供给,增产反而减收。
可以预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随着农产品以及整个经济供求关系的持续改善,产量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会继续减少。
?2、提高价格对增加收入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不可否认,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在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国际市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继续大幅度提高政府的粮食收购价格已不可能。
事实上,面对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我国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空间已经非常小,因而靠提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提价将不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将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
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最近几年乡镇企业进入了调整期,其超常规增长的情况不会再现,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回落,增长速度的降低会使乡镇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降低,从而使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受到明显限制。
所以,进入新阶段后,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4、进城务工对增加收入的推动亦将趋缓。
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跨区流动,大量进入城市择业,常年在城镇打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近几年来,随着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城镇失业出现并日趋严重。
毫无疑问,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会减少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直接抑制,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会受到直接影响。
?5、国际化会给增加收入施加负面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然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
从长期看,国际化将会给农民带来实惠,但短期内则有负面影响。
按照中美已达成的协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关税将从现在的45%,到2004年平均降到17%,重点农产品降至%,美方因此会增加300万吨的小麦对华出口。
初步估算,仅此一项就使我国农民损失50多亿元人民币。
除小麦外,玉米、柑桔和肉类等产品的市场准入配额也将增加,外国产品的进入,势必使我市农产品市场卖难现象更加突出,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6、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和对策?农民增收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始终是我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五大把它摆到了关系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位置,而目前农村社会的稳定,扩大内需的启动,都需要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前题。
因此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已成为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具体说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关键是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
?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调整结构的重点是改善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一是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时机,加快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前拉后带”的重要环节,搞好了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三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业传统优势,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农产品也要提高品牌意识,靠品牌开拓市场。
?2、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在当前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支出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在,对于发挥科技作用,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各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但还必须看到,对于发挥科技作用,节约生产和流通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的效益研究还不够。
目前,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电、用油、用地等很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比较严重。
不少地方,农产品产量很高,但秋后算帐,收入却增加不多,关键是生产成本过高。
据测算,从1988年1996年粮食、棉花、油料亩产分别增长了%、%和23%,收购价格指数分别增长了%、%和%,而同期总成本却增长了%、%和%,远远高于亩产量和收购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
这说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突出抓好建设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个关键环节。
这当中很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实际解决了两个利益机制问题:一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家庭经营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这两个机制确保了经营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不能一哄而起,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重复建设;二是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搞产业化经营。
?4、增加农业投入,降低“两个”风险。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治理河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以此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减少农业自然风险。
同时,应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流通领域延伸,加强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保鲜、储藏等流通设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
这样农民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两个风险”,对自己的收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
?5、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速度。
发展小城镇可以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可以更大规模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对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
其次是生产费用负担。
近年来在主要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一路攀升,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
如1993、1994和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和%,而同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和下降了4%。
此外农民负担加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几年传统封建活动的复归,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费用日涨。
为此应逐步减少农业税以外的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数额,把真正应由农民承但的合理性收费项目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要用法律形式把分别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承担的各种经济义务严格区别开来,使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
同时还要狠抓基层政府及干部的廉政建设,消除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的各种隐患,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健康消费,树立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