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

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

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

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一、农业耕作方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

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耕作过程。

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

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

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

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

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

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

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

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

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

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古代农业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农业经济的特点 土地制度 重农政策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二、农业经济的特点在给同学们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时,我们将会把诸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兴修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同学们在听讲的时候一方面掌握这些具体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讲述这些最终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讲解这一特点时,我们主要通过让大家了解生产的社会分工来完成。

专题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的发展实际上是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家肯定不会只满足于每天只吃小米和蔬菜,大概没一顿都希望有块肉吧?在原始社会,吃肉需要男子成群结队的除外围猎。

即使是最好的组织者也未必能让每一次围猎都有所收获,后来人们想到了驯化和圈养动物,这样也就有了后来的家畜。

这和我们所谈的种植业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都吃不饱肚皮的话,会不会再去饲养家畜?比如圈养上一大堆的猪,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会。

所以家畜业的出现也就充分说明了人们有大量的富余的农业果实,这又说明什么呢?是不是说明农业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农业的不但发展,剩余的粮食越来越多,人们就有条件进行更大规模的家畜饲养,也有条件让一部分人从农业成产中解放出来进行专门的家畜饲养工作。

渐渐的,家畜饲养业慢慢的独立了出来。

于是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就看到了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概括地说,该特点源自人们对幸福安乐生活的追求,基于种植业的不断发展,他们共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品。

特点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在讲解这个特点的时候,我们将重点讲述农业工具的革新状况和农业生产动力的发展变化。

有了农业,也就有了农业工具。

农业工具的革新由来已久,应该说生产工具早在农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我们的教材中提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我的意思是说,在采集经济阶段人们就应该已经有了生产工具,当然那是十分十分简单的工具,比如一根干枯的树枝,人们用它来打落位置较高的野果,或者挖掘土壤之下的植物的块茎。

原始农业出现,一些工具也就转变成了农业工具。

所以我说,有了农业,也就有了农业工具。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砍砸的操作,耒耜出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包括原始农业阶段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耒耜一直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但是,即便都是耒耜,它们也在发生变化,也有革新。

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的耒耜主要是石质、木制和骨质的,这种材质的生产工具对应的生存产能力是十分低下的。

同学们可以想象,这些材质的工具中,大概石质的是最坚硬的了,但是掘土翻地的时候会很容易发生工具断裂的吧?如果带着工具到田里,没挖几下土工具就坏掉了,且不说直接耽误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就算是再打磨出一件石质的耒耜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要想不耽误生产,要么提前准备一大堆石质的工具,去往农田的时候抱着十几把农具,要么就得去寻找根坚硬的工具。

显然,任何有智商的人都回选择后者。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最发达的时期。

青铜是一种合金,它的硬度相对于骨、木、石要高得多,但是由于产量小,十分珍贵,所以很少用于铸造农具,农具依然以骨、木、石为主。

春期后期,中国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铁不但坚硬,而且产量大,可谓经济实惠,于是铁成了铸造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理想的材料。

铁器投入到农业生产之后便长期成为铸造农具的主体。

从上述内容中大家可以感觉到农具的革新有什么特点了吗?主要是在工具材质上进行革新。

那么铁这种材质被固定下来之后呢?刚才我们在学习耕作方式的时候,已经学习到,铁器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时期,耕作方式进入到了铁犁牛耕的阶段。

下面我们就从“犁”这个字上为大家进一步解释生产工具的革新。

“犁”说到底就是一种翻土工具,也许它的鼻祖就应该是耒耜了吧!战国后期,铁犁投入到农耕生产中。

这个时候的犁铲伤还没有犁壁,同学们可以自己用圆珠笔当犁铲在松软的土地上划一下,你会发现圆珠笔国后,松软的土地上只是出现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沟”,它非常细,细到与其说是“沟”不如说是线。

对于播种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种子要准确的放到这条“线”内比较不容易,所以还要人们拿着其他的翻土工具来扩大这条“沟”。

这样就出现了重复劳动,双倍的生产力被束缚在同一耕作程序上。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这就相当于在你的圆珠笔上加了一个垂直笔杆的挡板。

当你的圆珠笔在松软的土地上划过,泛起的土被犁壁挡住,直到挡住的土超过了犁壁能够作用的数量的时候,这些图就会翻向两侧,从而形成了垄台。

这样热们就可以通过一次操作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的任务,也就相应的解放了生产力。

教材中介绍了一部重要的犁——江东犁(曲辕犁),该犁通过改曲辕、设犁评、犁槃、犁梢,使中国的传统步犁耕具备了调节翻耕深浅、节省劳力和提高耕作速度的作用。

说到这里,也许同学能就已经感受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又一个革新规律,即侧重于构造和功能。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

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看,我们在圆珠笔上加一个挡板,划土的阻力也就加大了。

这是指一支圆珠笔而已,倘若是犁上加犁壁,恐怕阻力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靠人力是没有办法拉动的,更何况像江东犁这样又在犁上增加了好多部件呢!怎么解决这个拉不动的问题呢?也许同学们已经想到了“牛力”。

不错,不过并不是说牛力耕田在有了犁壁之后才出现,实际上牛耕早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经有了铁犁。

犁壁的出现使人力无法完成农业劳动,所以人们开始普遍的使用牛力进行耕田,于是我们学到牛耕在汉代开始得到普及。

从人力耕田向牛力耕田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动力的的重大变革,在于梨相结合的动力方面,畜力已经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能够想象并且投入应用的最佳动力。

但在其他生产工具方面,却不是停留在畜力这个层面,类似于筒车、高转筒车之类的工具则是配备了自然力,这使得部分生产环节可以零消耗,不分昼夜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由此可见,农业的发展与农具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农具就象征着生产力,当生产力进步了人与人,乃至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也正符合哲学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对于我们学习的主体来说,最这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的仔细精致有了更大的进步,它包括诸如我们所说的江东犁的新功能等等。

同学们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可不是粗糙的,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一起勤劳和智慧,在不断的发掘和创新,为了美好的生活,人们必须动手努力。

特点3:重视兴修水利子讲解这一特点的时候,我们主要通过了解一些古代的水利设施来完成。

中国兴修农田水利的内容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去,其实大禹的父亲生前就是负责治水的,大于子承父业,与疏导的方式完成了治水的任务,传说还因为这一巨大的贡献当上的最高领袖。

由此可见,治水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受世人重视。

实际上治水也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科学认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些重要的条件,谁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农作物来说,水不可缺少,同样太多了也是一种灾难,于是,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里,依靠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就成了历代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期,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是人们有人力,也有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但是的代表,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青城山道教遗址共同构成了都江堰——青城山遗址,并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