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课程复习题一、什么是文物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文物的分类方法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根据文物存在的形态,可以将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和可移动文物根据文物的年代,可以将文物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
根据文物的价值,可移动文物,可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三、十五种青铜器器形和名称食器鼎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簋(guǐ)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音甫)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
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酒器爵,饮酒器。
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
有的有盖。
斝(jiǎ) 温酒器。
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觯(zhì) 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饮酒器。
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
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水器罍盛酒或盛水器。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盛酒或盛水器。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í)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乐器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
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编镈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兵器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
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四、云纹和雷纹云纹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凹旋线条是雷纹五、识别铭文(作业:“后母辛”)六、与青铜器相关的成语及释意一言九鼎:九鼎是西周传国之宝,九鼎代表九州,在周礼制中,只有天子宴享时才能用,因而一言九鼎指天子之言,不可改变。
加官进爵:西周时,青铜器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在周礼中,上级给下级赐酒用觯,而下级给上级敬酒用爵,所以升官就叫进爵。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击钟列鼎而食。
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七、金六齐即青铜器物六种不同的合金配伍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占一分(即铜占6/7,锡占1/7),是钟鼎类的比例;五分其金而锡占一分,为斧斤类工具的比例;四分其金而锡占一分,是戈戟类兵器的比例;三分其金而锡占一分,是大刃类兵器的比例;五分其金而锡占二分,是削杀矢类兵器或远射兵器的比例;金锡各半,是鉴(铜镜)、阳燧(可以对着太阳聚光取火)类器物的比例。
八、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
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
九、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古人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十、汉代瓦当文字(作业:汉并天下)十一、陶色及其成因红(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黑(明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
其矿物以磁铁矿与黑锰矿为主。
)棕(可能是在颜料中搀和了红黏土。
)白(显色物为较纯的石英粉末、石膏等)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
十二、“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
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
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纹饰。
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
器底多如璧形的宽环,被称为“玉璧底”。
十三、秘色瓷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十四、“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定窑[7]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十五、“紫口铁足”十六、耀州窑及其特点十七、青花与釉里红十八、斗彩与青花五彩十九、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四大体系二十、对钱二十一、“武德开元”的字型特征二十二、“顺治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