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诫子书》对比阅读三、【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四、(甲)孙权劝学初,权①谓吕蒙曰:“卿②今当涂掌事③,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④。
权曰:“孤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权:指孙权。
②卿:你。
③涂:通“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④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⑤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及鲁肃过寻阳过非学无以广才广年与时驰驰2.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读了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2分)寓言二则对比阅读五、【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乐正夔一足,信.乎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有闻.而传之者家无井而出溉汲.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六、【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
”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注】①绐(dài):哄骗。
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
嘿,同“默”。
③赍(j):携带。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若.屈伸呼吸因往晓.之乃厌倦不堪.吏遂缚.诣县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况下“绐云: ‘不见。
’”。
(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七、【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只使中伤..大喜()治国如.治病()唯惧.不终()..()舍然2.翻译下列句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答案(一)1.约定才下雨这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分)(2)现在虽然很快乐,难道就可以不去完成约定吗?(2分)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2分) 谈感受(2分。
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1.到来您父亲担任学习,效法2.(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三)答案:1.(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2.(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3.静躁(每空1分).4.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4分,言之有理即可)(四)1.用,凭借经过增长逝去2(1)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3.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