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训练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片段,完成1—5题.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5.这四本书很普通,相比“我”后来得到的《山海经》又显得很粗拙,“我”为什么说这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二、阅读《背影》(节选),完成6—10题(甲)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与“背影”有什么关系?7.甲乙两段中,“我”为什么流泪?流的什么泪?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的什么感情?9.乙段中的“背影”是实写还是虚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0.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让你流泪或辛酸的父母之爱,说说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

三、阅读《老王》片段,完成11—15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1.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2.第一段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一样,这样写表明老王,暗示了他。

13.选文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14.“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15.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四、小说阅读的拓展训练。

(一)点燃一个冬天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

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二)红橘甜了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