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国本土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舞台上一支坚强力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面对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由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因此,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建设适应性强、具有自身特色和持续生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新型本土民企文化,最终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容按照一般性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和管理理念等,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同心圆,内层圆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内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中间圆为企业的制度文化,这包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外圆为企业的物质文化。
从企业务实致用的角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六点: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
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对各种不合理的需要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
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品牌展示一个企业的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
评估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如何,主要看企业的规模、效益、资本积累、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品牌的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是企业长期经营与管理积累的价值所在。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二、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近些年来,中国的本土企业,不论是大型或超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是江浙的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都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很不好完成的任务,什么是企业文化呢?看不见摸不着。
一个组织很难将自己的文化提炼出来,一旦提炼出来仿佛又不准确,苍白的语言文字表达经常词不达意,错失掉了最精髓的东西。
很多公司的文化表述,看上去像是诗人发兴致的吟唱,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表面光鲜,却没有对一个组织的,对一个具体组织的深刻理解。
还有一些公司的文化表述是拿来做样子的,大量国有企业的文化表现出了同质性,“敬业、高效、奉献、爱国、创新……”,国家的风向是什么,企业就跟风似的表述什么,往往是某个领导的灵机一动突出个重点,文化随着领导任期动。
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
虽然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仍属起步阶段。
由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受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家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民营企业的波动乃至短命现象,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一)民营企业文化中存在老板意识,表现为人治化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特征比较突出,在不少企业中,企业文化也表现出人治文化倾向,即凭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来管理。
口头承诺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在企业的运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只看中企业规范中无形的软性的方面,而忽视了其有形性的硬性的方面,使生产经营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规章制度名存实亡。
并且,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制度,往往会因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使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冲击500强的豪言吹牛症,这种唯老板意志导致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难以提升。
广东东莞合俊玩具厂的破产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加工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方面受客户订单的驱使一味扩大产能、收购雅田玩具厂等企业,—方面盲目投资福建银矿等非关联产业,最终导致战略失控和资金链断裂。
(二)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不少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客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
民营企业老板认为,血浓于水,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他们参与管理效率高因而看重血缘的理念占上风。
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这样在经营管理上,虽然降低了代理成本,但规则难以令行禁止,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
(三)民营企业文化具有浓郁的唯功利性虽然这一点不包括所有民营企业,但可以从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找到。
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因而在他们眼中,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唯功利性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最初成长是有利的。
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成为这些企业的通病,他们的企业文化也随着业务的转变而突然转化,致使企业文化不稳定,不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企业也不能完成其肩负的社会责任,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正如松下幸之助说过“认清职工身为企业人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致力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从单一追求利润转移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上。
利润只是社会对企业贡献的恰当回报。
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调动社会资源,离开了社会的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
企业家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宗旨、目标,对它们形成坚定不移的看法,宣之于社会和员工,用以指导经营管理,赋予企业以灵魂,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调动员工地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是克服功利性文化的关键。
近几年来,中国本土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作为企业文化部分的价值观的缺失。
三、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提升的对策民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互相割离、盲目发展、自生自灭,缺少协调机制等众多缺陷,都需要通过整合的手段,逐步克服。
这种整合包括企业整体文化的整合、企业协调机制的整合、联合机制的整合、市场与流通机制的整合等。
对企业内部来说,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整合。
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盲目地以他人企业文化为蓝本完全改变现有企业文化,而是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整合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规程来,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和提升。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企业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制度创建长远的企业精神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白手起家,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勇于开拓,能吃苦耐劳,克勤克俭,为了使这种价值观念和创业精神成为企业一境界代代员工的自觉行为,不至于因创业者的日后退出而消失,民营企业有必要将这些价值观和精神内化为企业精神,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成为一种制度,一种规划。
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要“冬泳”,要在“冬天”保持自己一定的体力和活力,通过锻炼来保持自己足够的能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保持企业在冬天的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家要以身作则,提升个人的素养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指导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
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类型,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定位,是企业家精神气质、思想境界的体现。
这就要求企业家要勇于超越自我,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和专业水平。
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传统家族体制下形成的相抵触的旧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旧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得不到修正、整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就难以顺利地进行。
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在企业中倡导和推行符合市场需要的、支持变革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形成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
为此,企业家要使自己具备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经营思想,然后才能在员工中加以倡导和推行;在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时,企业家不能单纯凭自己作为企业领导者所拥有的法定权和强制权,主要地要靠自身的影响力,靠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知识专长、经营能力、优良作风、领导艺术以及对新的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利益。
(三)发挥领导者个人权威与完善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民营企业主凭借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勤奋吃苦精神及“家”的亲情协助,在企业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作为家族式企业的领导核心,拥有无穷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但任何一个组织,仅靠权威、情感管理是不够的,没有法制的基础,企业无法建立秩序。
所谓企业法制,就是要通过设计完善企业内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制度,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其与家族式的管理相辅相成,协调运作。
民营企业还应从传统的垂直式、职能式的管理结构,向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机构发展。
(四)培养家族接班人与聘用外来专业人才相结合民营企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要广纳贤士,诚招贤才。
日本由于较早地发现了家族企业的这个弊端而迅速地得到改进,使日本诞生了许多百年老字号企业。
近几年海外华人企业发展状况表明,家族企业走现代化管理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对企业的控制为前提,即家族企业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这就是加强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使其接受专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种依赖本身的权威性,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排除阻力。
这方面李嘉诚着力培养并启用两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嘉诚对其两儿子从小就悉心培养,两儿子少年时就跟随他与商人谈生意、列席董事会旁听,让他们在商业气氛中受到熏陶,也了解公司运作情况,后来还送两儿子到美国留学,吸取先进的商业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