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的教育办法
一、不要包办一切:
两三岁的孩子与婴儿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较大的转折时期,孩子开始由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
父母要仍以控制、包办代替为主,这就不符和孩子的年龄特征,必然要引起他们的反抗。
父母应从包办代替一切中解放出来,给孩于主动权,使孩子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
两岁的孩子吃饭时,喜欢自己拿匙吃饭,但却把饭送不到自己的嘴里,而使饭撒的哪儿都是,父母对这种现象往往足担心吃不饱,强行把匙夺过来。
为此,孩子大哭,不愿意。
这个时候,父母可准备两把匙,父母拿一把,父母边示范讲解,提醒启发,边往孩子嘴里送饭,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自己动手的心理,又不会让孩子饿着肚子。
也促进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二、要让孩子多动手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要使两三岁的孩子较快地学会正确地使用用具,使他们的全身动作协调,只有让孩子亲自活动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而过多的限制。
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事,可以要求让他们做一点自理生活的事。
如教孩子脱衣、穿鞋、收拾玩具等,这样父母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只要孩子肯做,做的好与否足次要的。
主要是培养孩子那种肯学,肯动手的精神及行动上的独立性。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是危险的,贵重的、有毒的东西,能摸即让他摸,能做即做,这对他的个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极度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任何事情处于萌芽状态,都需要耐心地扶植和爱护,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促进事物的发展。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封待两三岁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加耐心,耐心地理解孩子的语言,并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教孩子发展动作和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律。
两三岁的孩子喜欢做事,又做不好。
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笨;或者急于求成代替孩子做:或不断催促孩子快做,结果引起孩子哭闹。
父母不应该责备孩子,更不应禁止他们,要看到这是孩子在探索,在学习,在了解自己的力量。
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他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发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的最大障碍。
对待2~3岁的孩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耐心呢?
1、帮助孩子发展动作。
2~3岁的孩子喜欢做事,但又做不好。
父母应懂得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提出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采取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操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2、理解幼儿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
2~3岁的孩子由于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理解孩子的意图,千万不要因孩子说不明白而嫌孩子罗嗦,甚至厉声斥责孩子。
孩子若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语言环境中,就可能会形成口吃,或变成不愿说话的
“小哑巴”。
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处在口语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在此阶段父母不仅要耐心听孩子说话,鼓励并指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对话情境,才能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耐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教孩子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则。
儿童的各种心理特点都是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的,儿童的身心以及良好品德的基础应该在这个年龄奠定。
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呢?首先,要从小事抓起。
孩子的“教养”如何,很多是从小事上反映出来的。
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图书用过后放回原处;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好等。
其次,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要从孩子容易做到的开始,要适合孩子的思维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切不可朝令夕改。
最后,既要态度一致,严格要求,又要不断鼓励,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四、采取暂时让步的方法。
这是对两三岁孩子坚持己见,不照父母正确意见办事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不使孩子形成真正的执拗、任性。
当父母意识在短时间说理无效;或者父母急于求成完成自己的任务,一时间没有更多的说服时,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利用孩子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而不能大声呵斥孩子,应注意低声调引导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和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谈,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受到挫折,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很重要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父母强调。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幼儿都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气质,行为,品德性格等直接影响着孩子,是一种渗透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比直接模仿更高一级的延迟模仿,他们将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
到了一定时间,会将所见所闻依样表现出来。
所以,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习,模仿正面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教育原则。
六、积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促使儿童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而保证儿童的个性与品德顺利健康地发展。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仅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缓慢,而且对儿童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1、及早建立儿童自身的认同感。
自身认同感的建立就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总是属于自己并受自己支配。
为此,父母就要经常不断地训练儿童,及早让他们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
在。
并有意识地训练儿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扔皮球,拾东西放到自己手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2、积极支持儿童合理的自主欲。
自主欲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
儿童一般在2~3岁时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迫切的自我表现欲望。
为此,父母不仅要理解儿童心理上的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要求和探索行为。
儿童乐意自己吃饭,即使吃得满地饭粒,也不要强行去喂他。
这样,他模糊不清的自尊心就会迅速增强,并越来越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当然,对于儿童一些不合理的自主欲,例如任性、胡闹、打人等,父母要加以限制和制止,并给予及时的教育纠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我意识。
3、努力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自我满足是儿童自我评价的最初表现形式。
儿童会由于得到成人的喜爱而感到愉悦,而且会由于自己的行为受到成人的肯定而感到自豪。
之后,自我评价会扩大到个性心理方面,儿童会评价自己是不是勇敢、坚强,是不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2~3岁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还是比较低的,有比较明显的被动性。
因此,父母要抓住各种机会来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后,诱导他们自己判断是对还是错,并努力使他们把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自我”联系起来。
这样,他们就会逐步摆脱外力的推动而经常自觉地对自己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并向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