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 见 犬 病

常 见 犬 病

常见犬病1.传染性肝炎病原:传染性肝炎是由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症状:潜伏期短,人工感染约2-6天发病,易感犬与病犬自然接触后通常在6--9天后表现症状。

精神差,食欲下降,渴欲增高,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1--6天。

有时呕吐,常常腹泻,粪便有时带血。

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剑状软骨部位的腹痛。

很少出现黄疸。

在急性症状消失后7--10天,约有25%的康复犬的一眼或双眼出现暂时性角膜混浊(眼色素层炎),颜色发蓝。

病犬粘膜苍白,有时乳齿周围出血和产生自发性血肿。

扁桃体常急性发炎并肿大,心搏动增强,呼吸加快。

病犬血凝时间延长,如果发生出血,往往流血不止。

病程较犬瘟热短得多,大约在2周内恢复或死亡。

预防:目前市面上的疫苗多是与犬瘟热等制成的联苗。

一般在第9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然后在第15-周龄时再接种一次。

成年犬需每年接种一次。

2.狂犬病病原: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或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为各种形式的兴奋和麻痹。

症状:潜伏期长短变化很大,一般为20~60天,最短8天,也有长达十几年的。

症状有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狂暴型的病犬在初期精神差,有时烦躁,常躲在暗处不愿出来,爱吃异物。

吞咽时伸颈,瞳孔散大,唾液增多。

经过半天到两天,此时兴奋狂暴往往与沉郁交替出现,兴奋狂暴时,常攻击主人,之后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起,出现特殊的斜视和惶恐,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

疯狂地攻击人、畜,自咬四肢、尾巴和阴部等处。

病犬不认家。

2~4天后,病情进入末期即麻痹期。

此时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诞多,不久后驱麻痹,走路摇摆,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麻痹型,仅经过短期的兴奋期即转入麻痹期。

主要表现喉头、下颌、后驱麻痹、流涎、张口和吞咽困难等,经2~4天死亡。

防治: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犬,无法治愈,应予扑杀。

不能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烧掉。

未发病的犬每年应到有关部门指定的地方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能传染人,人若被有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应迅速用清水、20%肥皂水反复冲洗至少20分钟,再用70%酒精或碘酊充分消毒伤口,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结合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

3.钱癣病原:钱癣是由犬小孢子菌等引起的犬的一种真菌性皮肤传染病。

症状:患处的皮肤脱毛,出现环形的鳞屑斑,残留有被破坏的毛根,有时患部完全脱毛。

严重时,皮肤大面积脱毛,形成红斑或痂皮。

当癣斑中间开始生毛时,其周围的脱毛现象仍在继续。

犬小孢子菌可传染人。

防治:发现病犬,应隔离治疗。

病犬可喂服灰黄霉,25~50mg /kg体重/日,连服3~5周,直到痊愈为止。

同时,剪去患部的毛,选用下列药物涂擦。

①10%水杨酸酒精或油膏,每天或隔天涂擦;②克霉唑软膏,每天1-2次;③酮康唑软膏,每天1-2次。

人的浅部真菌病和犬的钱癣一样,也是由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发癣菌属所引起的,所以在养犬时要注意人自身的防护。

4犬瘟热病原: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病。

以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主要发生于幼犬。

症状:犬瘟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4天,有时可延长到17~21天。

病初通常表现为眼、鼻流出水样分泌物,精神差,缺乏食欲,体温升高,初次体温升高至39.5~41℃,持续1~3天,然后消退,此时病犬似有好转,可能吃食,几天后又发生第二次体温升高,持续一周或更长。

出现更广泛的症状,咳嗽,轻度的呼吸困难,常有下痢,呕吐。

病犬濒死时可能有抽搐,最终死亡,不死的会留下后遗症。

神经症状不尽相同,可见到冲撞、转圈,步态和姿势异常,肌肉颤动等症状。

偶尔还可见到脚垫过度角化。

犬瘟热病的病程长短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继发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防治:一旦怀疑有病犬死于犬瘟热病时,应立即将病犬隔离,将死犬尸体焚烧,并对环境和所有的器具进行彻底消毒。

同时应紧急预防,注射抗犬温热高免血清(2~3ml/kg,皮下或肌肉注射),并配合抗生素药物及对症疗法,对早期病犬有一定疗效,但对有临床症状的病犬,疗效不好。

总之,患犬温热病的犬难以治疗。

犬瘟热的预防以免疫注射为主,成年犬每年接种一次,幼年犬从1.5-2月时开始接种,需要间隔2周重复接种1-2次。

各厂家的要求不改相同,接种时需要参照疫苗本身的说明书。

5.伪狂犬病病原:伪狂犬病又叫阿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所致的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的症状。

症状:潜伏期1~8天,少数长达3周。

最特征的症状是病毒入侵范围内的瘙痒刺激,有时由于不断的搔抓和自咬而自残。

初期病犬淡漠,之后发生不安,拒食,蜷缩而坐,时常更换坐的地方,有时体温升高,且常发生呕吐。

经过消化道感染的病犬常大量流涎,吞咽困难。

起初病犬舐皮肤上受伤处,稍后痒觉增加,搔抓舐咬痒处,引起周围组织肿胀,或造成很深的创伤。

有时缺乏这种症状,但病犬呻吟,似乎身体某处有疼痛。

部分病例还可见类似狂犬病的症状。

呼吸困难。

常很快死亡。

预防:消灭犬舍中的老鼠和禁喂病猪肉,对预防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已发病,应将犬舍彻底打扫后用0.1%火碱液消毒。

伪狂犬病对人有一定危害,患者皮肤剧痒,通常不会引起死亡。

一般经皮肤创伤感染,因此处理病犬及其尸体时要注意自我保护。

6.犬细小病毒病病原:犬细小病毒病是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出血性肠炎或非化脓性心肌炎为其主要特征。

多发生于幼犬。

症状:本病的症状有两型,即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肠炎型潜伏期约7~14天。

一般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先黄色或灰黄色,有多量粘液和伪膜,而后粪便呈蕃茄汁样,带有血液,发出特殊难闻的腥臭味。

犬精神差,没有食欲,体温升至40℃以上(也有体温不升高的),并迅速脱水。

也有的呈间歇性腹泻或排软便。

心肌炎型病脉快而弱,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

听诊心脏可听到杂音。

防治: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一般多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

注射抗菌素并配合输液治疗。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

7.食物中毒[病因]犬吃了腐败变质、发馊的食品、臭肉、臭鱼和酸奶等,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在腐败变质发馊的食物中,常污染有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肉毒梭菌等,尤以前两种菌污染最多见。

[诊断要点]葡萄球菌毒素中毒可引起严重呕吐、腹痛、下痢和急性胃肠炎症状。

病犬精神沉郁,心力衰竭,体温正常稍低。

足毒严重时,可引起抽搐、不安、呼吸困难和严重惊厥。

根据饲喂腐败变质食物的前因,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

[治疗]发病初期可静脉注射催吐剂阿朴吗啡,其用量为0.04 毫克/千克体重。

必要时进行洗胃、补液及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

同时对中毒犬进行饥饿疗法,停止饲喂。

对由肉毒梭菌毒素收起的中毒,可早期应用抗毒素血清治疗。

8.犬蛔虫病本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和胃内引起的,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危害1-3月龄的仔犬,影响长生和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病原及其生活史]犬蛔虫(犬弓首蛔虫)呈淡黄色,头端有3片唇,体侧有狭长的颈翼膜.犬蛔虫的特点是在食道与肠管连接处有一个小胃.雄虫长50-110毫米,尾端弯曲;雌虫长90-180毫米,尾端直.狮蛔虫(狮弓蛔虫)颜色,形态与犬蛔虫相似,但无小胃;雄虫长35-70毫米,雌虫长30-100毫米. 犬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3月龄以内的仔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有肠内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结,然后经血流到达肝脏,再随血流到达肺脏,幼虫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再经喉头被咽入胃,到小肠进一步发育为成虫,全部过程4-5周。

年龄大的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随血流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幼虫保持活力,但不进一步发育;体内含有包囊的母犬怀孕后,幼虫被激活,通过胎盘移行到胎儿肝脏而引起胎内感染。

胎儿出生后,幼虫移行到肺脏,然后再移行到胃肠道发育为成虫,在仔犬出生后23-40天已出现成熟的犬蛔虫。

新生仔犬出可通过吸吮初乳而引起感染;感染后幼虫在小肠中直接发育为成虫。

狮蛔虫虫卵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进而钻入肠壁内发育后返回肠腔,经3-4周发育为成虫。

[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逐渐消瘦,粘膜苍白。

食欲不振,呕吐,异嗜,消化障碍,先下痢而后便秘。

偶见有癫痫性痉挛。

幼犬腹部膨大,发育迟缓。

感染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排出蛔虫,即可确诊。

(2)实验室检查:可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1)定期检查与驱虫:幼犬每月检查1次,成年犬每季检查1次,发现病犬,立即进行驱虫。

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内服。

或用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天服两次,连服两天,或用噻嘧啶(抗虫灵)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内服。

或用枸椽酸哌嗪(驱蛔灵)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内服。

(2)搞好清洁卫生:对环境、食槽、食物的清洁卫生要认真搞好,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

9.外耳炎[病因]引起外耳炎的因素很多,如摩擦、搔抓、异物、寄生虫的寄生,特别是水的浸入是引起外耳炎的常见原因。

尤其是小型长毛犬,耳道结构很狭小,加之被毛很长,在洗澡或被雨水淋浇后,若水进入耳道不易排出,致使微生物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发育繁殖,而引起外耳炎。

[诊断要点]初期只见外耳道潮红、水肿、发痒,自耳道流出淡黄色浆液性分泌物,沾污耳下剖被毛。

动物表现不安,常摇头晃脑,或用爪磨蹭耳朵。

随着病情的发展,局部肿胀加剧,或出现脓疱,流出棕黑色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常导致耳根部被毛脱落或发生皮炎,病犬听力降低。

转为慢性时,则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并可引起耳道的组织增厚,甚至发生肿瘤,导致耳廓皮肤增厚耳廓变形和听觉障碍。

[治疗]急性病犬治疗前,应先以脱脂棉球堵塞外耳道,然后剪去周围的被毛,用生理盐水、0.1%新洁尔灭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外耳道。

冲洗时可将犬头部向患耳一侧倾斜,以利冲洗液流出,然后取出塞于耳道内的棉球,再用干棉球吸干耳道内的液体。

用镜检外耳道深部,并用耳科镊子取了深部异物、耳垢或组织碎片,最后用硼酸甘油(1:20)液或鞣酸甘油(1:21)液涂擦外耳道,每日涂擦2-3次。

对化脓耳炎,按前述方法清洗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擦耳道。

严重时,每天冲洗1-2次,然后涂软膏。

全身症状明显的犬,可用抗生素作全身治疗。

对耳壳变形或长瘤状物的病犬,均应施行外耳引流术。

10.胃炎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两种,犬一般以急性胃炎居多。

[病因]主要是由于犬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过食、异物或有刺激性的药物等;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胃粘膜长期受到刺激、贫血、胃酸缺乏、营养不良等。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呕吐及腹痛。

初期吐出的主要是食糜,以后则为泡沫样粘液和胃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