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17.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答案】
C
【考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开元盛世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隋朝大运河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
【解答】
依据所学,“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主题是繁荣开放。
【解答】
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可知其观点是北洋舰队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这说明了甲午战败的原因。
10.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6.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
【答案】
B
【考点】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解答】
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C
【考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
【解答】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结合题干描述“人民来制定宪法”“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可知,该宪法是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测该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故选A。
14.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A.全境解放B.社会主义C.国家富强D.民族独立
【答案】
D
【考点】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应把握新中国成立的有关知识。
故选C。
5.如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
C
【考点】
宋词和元曲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历史,考查宋朝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解答】
本题图片中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宋朝。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的远航创造了条件;“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生活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都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休闲娱乐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宋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16.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A.《朝鲜停战协定》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一个中国”的原则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C
【考点】
中美建交
【解析】
本题以一位学者的评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美建交的相关史实。
12.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调整对中共和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直接促成这一政策调整的事件是()
A.红军长征胜利会师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D.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答案】
B
【考点】
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为了停止内战,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故选D。
3.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解答】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由此可知“直接促成这一政策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3.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人们称赞他“创办了大生,把大生留给了社会。”这个人是()
A.张謇B.张之洞C.詹天佑D.李鸿章
【答案】
A
【考点】
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
本题考查了张謇兴办实业。
【解答】
创办大生的是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9.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其中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答案】
A
【考点】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故选D。
15.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8.
观察下表,导致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
D
【考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解析】
【答案】
A
【考点】
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认识。识记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解答】
由材料“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故选A。
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
【答案】
B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所以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A.AB.BC.CD.D
【答案】
D
【考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A推论错误。
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得名,因此B推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