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图纸总说明书

设计图纸总说明书

总说明
一、设计标准及遵循规范
1.本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隧道,隧道建筑限界按高速公路80km/h行车速度确定。

2.本隧道施工图设计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进行优化。

3.地质资料采用《老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遵循规范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情况
本隧道设计中严格执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JTJ026-90第1.0.3条、第2.6.1条、第5.0.1条、第5.0.4条、第7.1.1条、第8.1.1条、第8.1.3条及JTJ026-90第1.0.1条、第4.9.1条之规定。

6.有关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暗洞段仰拱与衬砌边墙采用圆弧相接。

Ⅱ类围岩段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为50cm,钢拱架间距为75cm。

Ⅲ类围岩段超前锚杆环向间距为60cm。

Ⅲ类围岩段二次衬砌厚度为40cm,锚杆为砂浆锚杆。

Ⅳ类围岩段二次衬砌厚度为35cm。

Ⅴ类围岩段计入适量的系统锚杆数量,不设预留变形量。

Ⅳ类围岩紧急停车带锚杆长度为3m。

横洞分为一般段与加强段两种类型,按围岩类别进行设计。

二、工程概况
宁淮高速老山隧道为左右分离式的双洞长隧道。

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121+420~ZK122+665,全长1245m,右线起讫桩号为YK121+380~YK122+620,全长1240m。

右线隧道进口端386.04m位于R=1250m、A=500的缓和曲线内,出口端位于直线内,最大超高2%。

左线进口端190.5m位于半径为25000m的隧道建筑限界按高速公路80km/h行车速度确定。

中,出口端225m位于半径为40000m 的凸型竖曲线中。

右线进口端204.5m位于半径为25000m的凸型竖曲线中,出口端180.641m位于半径为40000m的凸型竖曲线中。

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马底驿乡小重坡,距马底驿乡政府约3km。

场地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隧道横穿山体,山顶高程为466m,进口端沟底高程与进口高程为260m,出口端洞门位于冲沟附近,沟底高程为315~320m。

进口端洞口附近自然坡度约35~40°,出口端洞口附近坡度约45°。

隧道山体上部大部分为残坡积碎石土层覆盖,植被较发育。

进口端洞口附近发育较薄的残坡积物,植被较发育,主要为蕨类植物及灌木;出口端洞口位于水田中。

附近为国道G319通过,交通便利。

2、地层岩性
本隧道场地主要地层特征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描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Qh)
a、种植土:黄色,松软,厚0.3m,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地段。

b、亚粘土:黄、黄褐色,可塑;含少量碎石,局部可达20%,碎石成分为硅质岩、变质砂岩;厚2.5~3.7m,在隧道出口段分布。

c、碎石、块石:黄褐色,松散,碎石成分主要为强、弱风化变质砂岩、硅质岩,砂质板岩等,棱角状,粒径一般2~30cm,大者可达数米,厚0~1.50m;
其间主要充填松散细粒土,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及山坡、冲沟地段。

白垩系上统(K2)
d、泥质砂岩:红、红褐色,中~厚层状,强~弱风化,岩体一般较完整,岩性较软弱~软弱。

主要分布在右洞出口端洞口附近。

震旦系上统(Z a)
e、硅质岩:灰、灰黑色条带状,薄层状结构;弱~微风化为主,岩体一般破碎,岩性坚硬;分布在进、出口段。

f、炭质硅质板岩、炭质砂岩:黑、灰黑色,薄~中厚层状;弱~微风化,硅化程度不均一,岩性坚硬~较软弱,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分布在ZK121+522~630、ZK122+430~480、YK121+555~658、YK122+399~449段。

震旦系下统(Z b)
g、变质砂岩:灰、浅灰色,厚层状,夹中~厚层状砂质板岩,含砾石少量;弱~微风化,岩体完整,岩性坚硬;分布在ZK121+630~ZK122+430、YK121+658~YK122+399段。

3、地震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勘察场地土层为Ⅰ类。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场地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但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应考虑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

4、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

覆盖层中的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碎石质土中,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碎石质土较松散,其透水性强,在平缓地段降水易渗入,但场地坡面较陡,降水大部分以面流的方式排泄,对地下水的补给较弱;基岩裂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基岩上部裂隙中,仅浅部略有张开。

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四、地下气体
根据洞身围岩性质、成分分析,隧道内不存在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条件,由此推测隧道围岩不会产生有害气体。

五、交通情况
本段所在区域公路交通网很发达,现有交通均可用于筑路材料等运输,但部分道路建设标准较低,作为施工运输道路尚须与有关部门协商。

六、水
沿线山溪、小型水库、池塘等分布较多,可就近取水。

大潮及旱季砼工程施工用水需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附近基本有自来水设备,可供应生活用水。

七、电
沿线村庄密集,电力线、网分布齐全,施工时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可就近利用。

同时配备大型发电设备,以满足电力短缺时施工需要。

八、通讯
沿线村庄可引接通信线路。

九、技术标准
起讫桩号:右洞:YK121+380~YK122+620;
隧道全长:1240m;
净高:5.0m;
净宽:10.25m;
洞门形式:进口端:端墙式洞门;出口端端墙式洞门
纵坡类型:单向坡坡率:2.2%;无超高;
设计车速:80km/h;
设计交通量:3000辆/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