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其中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7种,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9种。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对这些标点符号的含义及使用规范作出了详尽的阐释和规定。
下面就申论考试中常见的标点符号进行说明。
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
句号、问号、叹号一般放在句末,表示末尾的停顿、疑问或强烈的语气。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写在字行中斜下方,均占一个格子。
2.顿号、分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写在字行中斜下方。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写在字行正中央。
顿号与分号在申论考试中均表示并列关系,起到与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同样的作用。
顿号与分号各占一个格子。
如2014年国考(副省级)试卷第二段材料写道:“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担忧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里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
其中,“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表示并列的存在问题的领域,“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担忧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里认同不够”表示并列的问题的具体表现,“焦虑”、“恐惧”、“迷茫心理”表示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
3.冒号、破折号
冒号通常在公文写作中用在称呼语后边,也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等词语后边、总说性话语的后边、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或引出解释、说明。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也用破折号表示。
冒号和破折号在申论中通常起解释说明或提起下文的作用,写在字行正中央。
冒号占一个格子,破折号占两个格子。
如2011年国考(市地级)试卷第一段材料写道:“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带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
”
其中,“没有办学许可证”便是对“非法”的解释说明。
再如同年国考(副省级)试卷第三段材料写道:“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冒号后面关于曼扎拉湖的内容是对冒号前面“这样的认识”的具体展开,冒号
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
4.书写注意事项
在申论答题纸上,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后各占一个格子,且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这一点尤其需要考生注意。
很多考生对于申论都很迷糊,不知道如何下手,无法取得高分,对此,本网将为考生讲解如何打破申论四不能,取得申论高分:
一、写不出,
很多考生都会问到同样一个问题:我能够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但是就是不能提炼出关键词,写得啰啰嗦嗦的,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如何提炼材料的问题。
方法有二:精简压缩和同义替换。
所谓的精简压缩是指去掉句子的修饰成分,保留主谓宾即可。
所谓同义替换,是指原句子的表达过于啰嗦或者不清楚,则用相同的意思替换。
比如,“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
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
”关键词应该是:修建黄河大堤、治理汴渠、行河路线较优。
二、找不全
关键词找不全是申论得分低的主要原因。
采点给分的关键是看考生的答案是否全面,符合标准答案的赋分要求。
而标准答案的来源就是给定资料,这就提醒考生以材料为基础,参考历年阅卷标准答案的要求,尽可能的多找、多写答案要点和关键词,提高答题的命中率。
三、找不到
在阅卷过程中,申论考试的非写作试题(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主要是采点给分,即符合阅卷标准中的关键词就给分,反之则不给分。
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时尽量多写关键词。
但是,阅读材料时,很多考生都是“一笑而过”,导致很多关键词白白的溜走,找不到关键词。
比如,某题要求“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但大部分考生都忽视了第一句话“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中隐含的关键词“投入巨大”,遗憾失分。
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考生应该做到以题干要求为导向,认真分析给定资料,提炼关键词。
四、写不好
写不好是指在书写答案时,不能够准确的表达材料的原意,进而导致答案不得分或者得分低。
申论阅卷实行采点给分,如果考生的作答与得分点一致,则形成有效得分,否则,将不得分。
比如说“要加强生态保护”为得分点,如果考生作答是“要加强环境保护”、“要防止水土流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好污染治理工作”等,虽然与“要
加强生态保护”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都没有答到得分点上,因此不能形成有效得分。
所以,提醒考生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
事实上,最准确的语言在材料之中,考生千万不可把材料的意思进行高度概括,而改变了原有的核心语言,从而形成无效得分,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