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经典》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发扬传统文化的基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还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量化要求。
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得一些孩子们道德渐渐缺失。
此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上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焦虑、自私、好逸恶劳。
如何让他们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滋养成长,健全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则显得十分必要。
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用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则更显得十分必要。
于是我们学校在原有《走进国学〈弟子规〉,从根培养好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基础上,确立了“国学经典教育”研究的科研课题,意在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操行评价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的课题是在我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基础上分设出的子课题《蒙学经典教育研究》意在从低年级学生入手,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国学教育研究成果很多,但系统的从小学教育阶段起步,将“蒙学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刚起步。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预示着国学教育教学将成为升学考试,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内容。
国学教育走进课堂,走进高考,走进人的一生必将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向,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实施完成的重要任务。
本课题中“蒙学经典”指的是《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著作中的经典语句,对教育的长远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转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蒙学经典研究的落脚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研究依据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
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儿童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的高尚人格,从而奠定他们一生高深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
国学具有的厚重道德底蕴,一定会滋润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四、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联系:在实验中,我们将借签同一研究领域中已取得的成果,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以语文学科为主要渠道,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将蒙学经典教育有机渗透,同时实验班级还开设一节专门的蒙学经典课。
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使本课题有较高的起点。
区别:(1)拓展蒙学教育的时空。
将实验定在“辅”的地位,辅助语文,在时间上沾语文的光。
我们将充分利用早读、课前、相关学科教学等时间进行,同时每周还专设一节蒙学经典课进行学习。
同时,还积极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研究范围广泛。
蒙学经典涉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内容。
(3)加强整合。
注重蒙学经典与学科课程的相互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打通古今,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教学经验融入新世纪,融入新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中国文化的繁荣将会对全世界人类文化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让儿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课题来自当前文化传承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课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中华经典诗文,本实验确实能广泛深入地实践着新语文课程标准。
3.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蒙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体验,逐步确立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使教师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丰富完善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5.探索掌握蒙学启蒙教育的规律,提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益,为语文教学理论注入新的血液。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本校具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应条件。
形成了课题研究网络。
课题组主要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况且我校几年来打造“书香校园”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
2.在课题确立后,我们从网上广泛搜集蒙学启蒙实验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形势,便于我们从中借鉴。
3.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坚持把科研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生产力。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我们采取实验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实施。
八、理论假设:如果我们小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受到蒙学经典教育,随着我们实验的不断深入,他们可以积累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品德素养也能得到提升;左右脑得到同步发展,其记忆力、想象力等得到提高;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实验结束,预计可以多识1000多个汉字;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提高。
教师们通过参加实验,其国学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将培养出一批教科研精英力量,为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奠定基础。
九、研究目标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
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以蒙学经典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4.研究蒙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学习蒙学经典的规律,提高小学教学的效益。
中国传统蒙学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为代表,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这些蒙学经典大都出经入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琅琅上口。
重读古代蒙学经典,对于提高当代未成年人的国学素养,促进其道德修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仍大有裨益。
三字经初:开始的意思,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质个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个人先天具有素质和性情)。
善:善良。
习:指学习,也指受社会环境影响。
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道:方法、道理。
贵:最重要的。
昔:从前、古代。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择邻处:选择邻居住下来。
子:阵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窦燕山:即窦禹均,五代五万晋人,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
义方:教育孩子的方法。
扬: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的意思。
养:抚养。
过:过错。
严:周密。
惰:懒惰,这里指失职。
子:子女。
非:不是。
宜:应该。
幼:年纪小的时候。
何为:做什么。
琢:雕琢。
器:有用的材料。
义:道义,伦理。
少:年少。
亲:亲近、尊敬。
师:老师,师长。
礼:礼貌。
香:黄香,东流湖北安陆人,博通经典,官到尚书令。
九:九岁。
执:批语守,指应该做的事。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弟:(当动词解)即悌,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
长:兄长。
知:明白。
首:首先、最先。
孝:孝顺父母、友爱兄长。
见:眼睛见到。
闻:耳朵听到。
数:数学、算术。
文:文字、文理。
而:及、与(是承上启下的连接问)。
三才:指天、地、人。
三光:太阳、月亮与星星都是地球上的光线来源称为“三光”。
纲:要点、法则。
君:国家的元首。
臣:政府官员。
亲:指父子之间慈孝相亲。
顺:和顺相处。
曰:这里是称为,叫做的意思,并有表示列举的作用。
四时:四季。
运:运行,转动。
穷:穷尽,完了。
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应:相应、适应。
中:中央。
五行: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构成万物不可缺少的元素。
本:根据、起源。
数:是术数的简称,以阴阳五行、生、克、共、化的道理,推测人事吉凶,叫作术数,也叫数命、数理、命理等。
三字经设计意图:《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学习应用效果:《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蒙学著作。
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
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
”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
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
”一样吗?《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