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7期) 001541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7 Vol.10 2011收稿日期:2011-04-10作者简介:杜华章(1963-),男(汉),江苏兴化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
基于冰山模型的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研究杜华章(江苏省姜堰市农业委员会,江苏姜堰225500)摘要:农业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引入素质冰山模型并给予相应的理论阐释,从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两方面讨论了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素质冰山模型的要求提出了强化思想教育、强化素质培训、强化激励机制等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冰山模型;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1)07-0738-0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但我国传统的农业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科技需求。
农业推广人员是指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专职人员,是农业推广组织的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农业推广组织要有效地进行农业推广活动就要有一批能够完成农业推广各类工作的高素质农业推广人员。
[1]事实上,在许多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问世,但大多数仅停留在获奖或实验室阶段,没有由潜在的生产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2]因此,如何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素质冰山模型的理论阐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上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的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测试手段进行测量。
既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Lyle M·Spencer)和塞尼·M·斯潘塞(Sig-ne M·Spencer)则从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如图1)。
[3]素质冰山模型把员工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素质也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Competence),也可称为显性素质。
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获得。
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也可称为隐性素质。
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或测量,也难于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员工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升这部分素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渐变的过程。
图1 素质冰山模型Fig.1 Competency iceberg model二、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主要指那些能够影响农业推广活动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和动机等。
根据素质冰山模型,可以把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划分为冰山水面以上的显性素质和冰山水面以下的隐性素质两个层次,其中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隐性素质包括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自我形象、品质和个人动机等。
(一)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1.存在问题(1)专业知识欠缺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推广队伍。
但是从总体上说,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农业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
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
40%以上的农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
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
[4]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专业基础理论强和以粮、棉、油作物生产为主的专业理论强,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欠缺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等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相关知识。
这直接导致了农业推广活动功能缺失,推广手段落后,并且不能迅速捕捉市场信息,更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阻碍了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2)推广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推广人员难以适应农业推广必须依据市场的变化和多样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欠缺现代农业的投资观念和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的意识,工作上常常表现为肓目的服从;因为知识面窄而缺乏现代知识的更新能力,面对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只注重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忽略了对农民的生产管理指导和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指导,因而,欠缺商品意识和商贸技能,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希望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
同时,现有农业推广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办公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推广设施,装备较差,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没有精心策划高效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业推广活动的能力。
2.显性素质不高原因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往往与其自身的直接资质相关,如学历、经验和接受的培训。
一是农业推广人员主体学历层次偏低,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相对较低,致使农业推广人员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使其在推广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农业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也是其推广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据江苏如皋市2009年调查,[5]该市20个镇农技服务部门共有在职农业推广人员736人,其中40岁以上的占66.8%。
他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前参加工作的,特别是近40%的50岁以上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不强,他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推广的工作经验,但农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分析预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传播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等欠缺。
三是农业推广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937杜华章:基于冰山模型的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研究少。
开展农业推广人员培训是促进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业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
参加培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仅为2%~3%,这些农技人员的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培训。
[6]多数农业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
但其中98%的农业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实现,进修学习条件、培训渠道和培训经费限制了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推广由单一的生产技术指导变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销售、流通、加工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服务,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1.存在问题(1)角色定位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市场激励机制,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主动服务意识较差。
[7]农业推广人员对自身职业的预期模糊,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推广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因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把农业推广这一行业当作谋取报酬的手段,而不是当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事业来做。
(2)自我认知不够大多数农业推广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自信心不够,缺乏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常常戏称自己是“远看像卖碳的,近看原来是农技站的”。
因而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眼界不宽、目光短浅、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更缺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和精神境界。
(3)职业道德不高一方面,许多农业推广人员迫于生活经济压力而从事经营活动,严重削弱了公益性农业推广职能,少数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无视职业道德,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有些农业推广人员的科学精神和诚信意识淡薄。
许多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有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发布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等,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在农民中的形象。
2.隐性素质不高的原因(1)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
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考核推广人员的标准是年终技术总结,并通过报奖评职称来体现优劣。
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
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适应。
[8](2)农业推广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与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和受益。
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
[9]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甚至还大幅度削减推广事业经费,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恶劣局面,农业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农技人员待遇偏低,被迫从事经营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