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公法复习题1

国际公法复习题1

1.1964年丁韪良把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的《万国公法》。

2.在近代国际法的行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除维斯特法利亚会议的召开和《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订外,还有格老秀斯的著作_《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

3.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法调整和对象的范围扩大、国际法主体的增加、国际法的全面系统编纂和国际法的领域和内容的新变化。

4.国际习惯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有一般的实践或通例的存在,二是它已被各国接收为_ 法律__ 。

5.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有_ 国际条例__ 和_ 国际习惯__。

6.中、印、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于__ 1954___年提出的。

7.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具有_ 强行__ 法的性质,它构成国际法规范的基础。

8.政府间开展国际法的编撰始于___19___ 世纪。

9.联合国的国际法的主要编撰机关是_ _国际法委员会_______。

10.对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有代表性的是法律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主张。

一元论的学说又分成两派,一派强调__国内法优先__ ,另一派强调__国际法优先____11.对领土主权的限制方式有租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和共管。

12.中国的陆地边界长 22000 公里,海岸线长 18000 公里。

13.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特定部分称领土,它有领陆、领水、领空和领陆和领水的底土组成。

14.按《南极条约》的规定,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

15.国籍的取得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因出生取得国籍,二是因归化取得国籍。

根据不同的情况,难民的待遇可以有以下几种: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不低于一般外国人的待遇。

16.缔结能力属于国籍法范畴时,只有国际法主体才有缔约能力。

17.缔结条约的程序:约文的议定、约文的认证和表示同意受条约的约条。

18.当事国双方交换外交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照会,就有关事项达成协议的方式叫换文。

19.国际条约按照国家法院规约的规定可分为一般性条约和特别性条文。

20.条约的登记和公布的目的在于反对秘密外交,它并不是一项强制性的程序。

21.按照《国际法院规则》的规定,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包括诉讼管辖权和咨询管辖权。

22.按《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地区是指国际法委员会。

23.组成国际法上的国家须具有的四个要素是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

24.中、印、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属于 1954 年提出的。

25.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名词解释:1.国际法: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

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国际法编撰: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制定为系统的条文,并且把正在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以法典的形式作出规定,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3.国家领土:国家领土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陆地与水域的上空和底土等部分。

4.领陆:是国家疆域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领陆是一个国家领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领陆的其他部分都是附属于领陆而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领陆的国家。

5.领水:领水是国家陆地疆域以内的水域(称内陆水)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

6.领空:领空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7.领陆、领水的底土: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之下的部分,底土包括领陆的地层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地层土。

8.先占:亦称占领,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领而取得对该土地的主权的行为。

先占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即无主地。

9.时效:是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和平地行使管辖权而取得对该领土的主权。

10.全民投票:全民投票又称全民公决,是指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的参加投票,以决定该领土的归属。

11.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给另一国,在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全部或部分管辖权。

出租国仍保持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

12.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求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

国际地役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的领土,不构成国家领土组成部分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不能作为国际地役的客体。

13.国籍:国籍是指个人(自然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该国的一种法律资格或身份。

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在有关个人和特定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特别而稳固的法律联系。

14.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也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对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在一定事项上给予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使外国人与所在国国民处于平等的地位,既不享有特权,也不受到歧视。

15.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施惠国)给予某外国(受惠国)的国民的待遇不低于他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国民的待遇。

其目的是使受惠国国民与第三国国民相比永远处于不受歧视的地位。

16.互惠待遇原则:互惠待遇原则是指一国给予外国国民某种权利、利益或优遇以该外国给予本国国民同等的权利、利益或优遇为前提。

其目的是避免外国人在本国片面获得某些权利和利益,同时反对本国人在外国受到歧视。

17.外交保护:外交保护泛指国家通过外交机关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利益进行的保护。

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一项权利,可以由国家的国内外交机关或其外交代表机关来行使。

18.引渡:引渡通常是指一国应外国请求,将位于本国境内而被请求国追诉或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刑罚的行为,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有关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

19.庇护:庇护是指国家允许因政治原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

20.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的具体规定的真实含义作出说明。

条约的解释对诚实履行条约具有重要意义。

21.条约的保留: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一个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无论措辞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规定对该国使用时的法律效果。

22.外交团:外交团是由驻在一国的各国外交使节全体组成的团体。

它是礼节性的团体,其团长由到任最早等级最高的使馆馆长担任。

它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

23.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国家自愿并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了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24.条约的保留: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不论措词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使用时的法律效果。

简答题25.简述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它应当具备的条件答:国际法的主体亦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

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能独立进行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

(2)能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3)有国际求偿的能力。

26.简述国家领空的法律地位答:国家领空是国家的领陆和领水之上的空气空间,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它有完全的排它的主权,它包括国家对领空资源排它的占有、使用、处分权和对领空及其内的人、物、事的管辖权。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空资源的开发利用;2)制定航空法律规章;3)保留国内载运权;4)设立空中禁区。

27.简述领土的法律地位答:国家对领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被称为领土主权,它包括两方面意义。

一方面是国家对其领土具有所有权,因此具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例如国家可以把领土租借、并入或割让给别国。

领土主权的另一方面意义是国家对其领土及领土内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排他的管辖权。

国家的领土主权是国际法确立的,是不可侵犯的28.简述国籍概念及作用答:国籍是指个人属于某国的国民的标志,是个人与某国之间的一种长久的法律关系。

国籍对个人和国家均有重要作用,对个人,他有了某个国家的国籍,就具有了该国国民的资格,因而受该国的管辖,他可以享有该国的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外国也可受本国的保护,本国有接纳他的责任。

对国家来讲,国家用国籍来确定它的永久人口,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国籍也是国家确立属人管辖权的依据。

29.简述国籍的取得和丧失答:个人国籍的取得是依各国国内法规定。

各国法律赋予个人国籍一般都基于个人出生或归化的事实。

就个人出生国籍的决定,各国可依据血统主义或出生地主义,也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原则决定个人国籍。

归化国籍可因个人的申请入籍、婚姻、被收养、认知等事实而取得。

个人国籍的丧失也是由国内法规定的,可以依个人退籍或国家依法剥夺而丧失。

30.简述外国人待遇原则答:根据国际实践确定外国人待遇的原则有三项:1)国民待遇.即外国人享有与本国人基本相同的待遇。

2)最惠国待遇,即一国根据条约规定给予另一国国民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3)互惠待遇一般是根据条约规定国家间相互给予对方国民的优惠待遇。

31.简述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制度答: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一般都是各国国内法规定外国人入出境和居留的条件及应办的手续。

如入境要有本国签发的有效护照和入境国签发的入境签证,并接受入境国的边防、海关、卫生等方面的检查。

国家有权拒绝危害本国安全、社会公共秩序或人民健康的人入境。

外国人入境后应到目的地去居住或从事活动.他要服从所在国的管辖,办理户籍登记并按规定交验证件等。

外国人的出境一般是自由的,所在国不得阻拦,但对某种情况下的外国人可以限制离境同,如正在服刑者,卷人民、刑事案件未了结的人,或债务末还者等,可以拒发离境证明,国家也有权依法驱逐遥外国人。

32.简述外国人待遇的含义答:所谓外国人的待遇也就是他们在所在国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他们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法律诉讼权等。

外国人不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等政治权利。

外国人行使权利也要履行相应义务。

同时,外国人还有对所在国尽忠义务,如维护所在国安全和公共秩序,不应作出有损所在国的行为。

但不要求外国人尽兵役义务。

33.简述外交保护的概念和条件答:外交保护是指国家通过外交机关对在外国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的保护。

但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必须受一定条件的限制:①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了所在国的非法侵害;②受害人自受害之日起到抗议或求偿结束应连续具有保护国国籍;③受害者应用尽所在国的救济办法。

34.简述庇护的概念和对象答: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遭到外国追诉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给予的保护行为。

庇护的对象一般都属于被保护国认定为政治犯。

但这种认定不得违反国际法的规定。

例如不得将犯有恐怖罪行或战争罪行认定为政治犯罪。

35.简述条约的定义和特征答:条约是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并受国际法支配的国际协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