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林钰泽摘要:权力腐败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标志着党已把对权力监督从党内监督提升到国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架来谋划,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权力结构失衡和监督缺位问题,切实提高预防权力腐败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从理论层面思考权力腐败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提出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

关键词:权力腐败;权力监督;权力制约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49(2011)02-0105-05(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2,2011Serial No.43收稿日期:2011-02-15作者简介:林钰泽(1976-)男,广东饶平人,中共广东省纪委干部,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

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任何统治者都逃脱不出因腐败的政治统治而导致社稷山崩的命运。

现代社会,腐败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到亚洲“新兴民主国家”,从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到当前世界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不为权力腐败问题所困扰。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例外。

据近年来国内各主要网络媒体调查结果显示,权力腐败问题一直是网民比较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的典型表现及其危害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表现:(一)利用职权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

由于领导干部拥有公共管理权力,利用职务之便侵占生活或生产资料,直接获取不正当利益。

这是权力腐败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贪污、挪用公款、侵占财物等。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物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这种腐败行为由于容易暴露而明显减少。

(二)由本人或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他人财物,并利用职权和职务的影响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

为获取经济上的好处改变领导干部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收受财物,其行为的本质就是受贿。

在贿赂中,受贿者丧失原则,行贿者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巨大的地位或利益,实现权钱交易。

这种腐败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加之我国社会风俗中送“红包”行为泛滥,受贿和收礼的界限比较模糊,使受贿行为往往混同于收送礼品“红包”。

从广东近年来查办腐败案件的情况看,领导干部收送“红包”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权力给他人谋利,而在未来某个时期得到巨额回报的权钱交易行为。

这种腐败行为学界称之为“期权腐败”,是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形势下变换出来的新对策。

即领导干部在位时,利用手中权力,以各种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益。

“回报”无需马上兑现,而是约定或默许待领导干部退休或离职后才以各种形式兑现。

目前期权腐败暴露的风险非常低,最大风险是期权利益不能兑现,使腐败者“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期权腐败已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公务员法》和中央纪委“八项禁止性规总第43期第2期2011年5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定”已作出一些规定,但在领导干部离职和退休后从业规定还不够具体,仍然存在很多制度漏洞。

当前不少党政领导干部热衷于离职或退休后在企业、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任职并领取高薪,充分表明了“期权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四)偏离公平正义原则,滥用职权。

公共权力一旦偏离公平正义就失去合法基础。

领导干部偏离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以亲疏、远近、上下有别的私人情感决定公共关系的确立和维持,行事违反原则,失职渎职,玩忽职守。

这种腐败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腐败者政治立场不坚定,束缚于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虽然不以为自己谋利为目的,但利用手中权力为私人关系人谋取利益,损害公共权力的合法基础,客观上也是一种权力腐败行为。

由于这种腐败行为合乎情理,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接受。

导致当前腐败行为社会化、流行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腐败行为的普遍存在。

(五)公共权力“个人化”,形成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

由于当前我国政治权力配置不够合理和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度的缺陷,加之封建社会集权政治的惯性,导致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出现集权现象、家长制和“暗箱操作”,从而促进领导干部潜在权力的形成,使领导干部及其特定关系人在经济活动、社会管理中具有潜在特权,甚至有些人在领导干部的默许下明目张胆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招摇撞骗,谋取非法利益,这也是权力腐败的伴生问题和特殊表现形式。

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的后果十分严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法律上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思想上,腐败腐蚀一大批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破坏党执政的道德基础。

文化上,腐败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沦丧,从而制约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政治上,腐败破坏公平主义必然引起人民普遍反对,从而破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局面,甚至导致亡党亡国。

经济上,腐败影响收入公平分配,阻碍市场公平竞争,阻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法律上,腐败行为中的特权是一种超法律、反法律的行为,必然会动摇法律权威。

二、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的原因分析由于权力必然由少数人所掌握,无论是无产阶级掌握权力还是剥削阶级掌握权力,都不可能所有都掌握权力,必须由少数人代表阶级利益掌握权力,因此权力的使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掌握权力的人的个人意志。

这就是权力腐败是一个历史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权力,也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剔,防止权力的异化腐败。

对于执政权力问题,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保持着高度的清醒,早在执政前夕就向全党发出警告:要以李自成失败的悲剧为借鉴。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无产阶级权力发生异变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他明确指出: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领导干部权力腐败,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主要有如下四种原因:一是权力自身的缺陷。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

特别是在民主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权力的滥用更是无法限制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以,领导干部掌握权力后,权力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于领导干部的主观意志。

二是封建集权主义的影响。

中国社会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刚从剥削阶级掌权的社会转入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社会意识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腐朽的社会意识依然严重影响领导干部,一些立场不坚定、意志比较薄弱的领导干部自然抵制不了不良思潮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三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仍然是一个漫长的时期,目前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必然的客观存在。

尤其是党的执政方式有待改进,权力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力量比较106第2期薄弱,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主要客观原因。

四是市场交易原则的渗透。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是必然的客观选择。

但是市场的交易规则为权钱交易提供思想意识和便利条件,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干部群众信仰动摇和道德滑坡加剧市场交易原则的渗透。

同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与公共资源垄断并存,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并存,为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留出余地,也为权力寻租、官商勾结创造条件,提供生存空间。

这是我国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突出问题。

自2005年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以来至2009年,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69200多件,涉案金额165.9亿元。

三、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必然性和紧迫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早就提出,为了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必须实行有效监督,“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积极探索加强权力监督制约问题,从党的民主集中制到党内各项政治生活制度,都高度强调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

毛泽东在解放前夕会见民主党派人士代表时也强调,把民主监督作为防止权力腐败的重大举措,使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更是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帮助党组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对于建国初期党员干部保持廉洁奉公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把强化权力的监督、反对领导干部腐化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反对以权谋私,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权力监督提升到监督与制约并重的思想高度,为加强权力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开拓更大空间。

2003年至2009年,各级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24万多件。

2009年针对执法不公、违法行政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共问责7036名领导干部。

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了中央对防治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是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政治任务。

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分化严重、利益调整深刻、利益诉求增多,为权力“寻租”创造巨大的“需求市场”。

从网络曝光事件和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不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权力运行就会脱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就会给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所以,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使各方面的监督形成强大的合力,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

这既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领导干部腐败的政治责任。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必须责无旁贷地严格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执政党正是通过在各级政权组织和某些社会组织中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来实现执政目标。

放弃、放松对这些党员干部的监督,就是放弃、逃避执政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形势,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从“三道防线”的建立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路子,制定了一系列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制度和改革措施,毫不手软地惩治腐败分子,在林钰泽:关于当前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107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依靠体制创新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