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树立义旗:617年,在李世民的积极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2)推翻隋朝:617年十一月,李渊父子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3)建立唐朝: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617-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接着击溃刘武周集团。
(2)621年,李世民击溃窦建德集团,迫使王世充自缚投降,李世民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特别提醒]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年号贞观。
2.击破并安置东突厥(1)629-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李等出击东突厥,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2)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3.击破吐谷浑: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击败吐谷浑,迫使吐谷浑投降。
4.击破西突厥:642年,唐军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5.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6.进军西域的意义: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特别提醒]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贞观之治1.表现: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原因(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谨记“舟”与“水”关系的古训。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特别提醒]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唐太宗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史料一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也说“只见以夏变夷,未见以夷变夏”。
而唐太宗却说:“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史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武……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②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①画线信息说明唐太宗对儒家传统的民族思想坚持贵华夏而贱夷狄有了突破,唐太宗认为华夏与夷狄平等。
②《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
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突破传统民族政策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提示(1)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出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主流。
对唐太宗的全面认识史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②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用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史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③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①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认识到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③画线信息是对李世民的正面评价。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史料二中李世民的变化有何影响?(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料简述理由。
提示(1)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戒奢勤俭;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全面。
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穿始终。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2)经济上:强调“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3)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贞观之治”的表现(1)革新政治,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
(4)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3.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即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某些妥协。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习思考1.历史上人们经常把隋朝和秦朝的兴亡进行比较。
二者有哪些相同之处?(教材P9)提示(1)隋朝与秦朝的历史功绩有相似之处,但都是短命王朝;秦朝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并形成大一统的王朝,隋朝也是在百年战乱之后一统中国。
(2)秦朝的统一为西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隋朝的统一也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3)秦朝兴建了长城和驰道,而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4)秦朝在严刑峻法和滥用民力中灭亡,隋朝也是在昏庸无道和大兴土木中崩溃,等等。
2.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件是否带有普遍性?(教材P10)提示带有普遍性。
反映宫廷斗争的残酷;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统治者上台需具备一定的实力。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持相反的意见。
3.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教材P11)提示李世民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4.与此前的帝王相比,唐太宗在对待边疆各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教材P12)提示(1)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自奉为华夏,将周边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带有明显的轻视之意,对其往往采取战争征伐政策。
(2)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表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
5.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有何关系?(教材P13)提示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正是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才使得唐朝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条件。
二、自我测评(教材P14)评述唐太宗在军事、政治方面的主要活动。
提示(1)军事上: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击破东、西突厥,巩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注重纳谏、用贤,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4)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提示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
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
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
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符合历史实际。
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并非唐太宗一人创造,而是君臣上下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在于集思广益,并坚持实行。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朝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