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信息化第一、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它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技术还不成熟且不经济;数字化的对象问题;合作问题。
第二、档案网站建设,它是指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上建立的站点,它一般是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
档案网站的功能有:服务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
档案网站的主要内容:档案工作信息、档案机构信息、档案资源信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
第三、数字档案馆建设,它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在数字化档案馆环境下用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便利。
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特点:A存在方式上的特点,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组织与利用环境;B运行方式上的特点,存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C功能定位上的特点,以存取为中心。
数字档案馆与现行实体档案馆的关系:A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B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C数字档案馆为现行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目前档案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规划和设计滞后主要原因是,档案信息的生成和管理是按时间和空间分割的,受权限、资金、规范的制约,全国统一制定规划很难,以地方为主做起,较为可行。
另外的原因还有,与档案信息化连接的前期对象处于变化之中,使档案信息化本身也不得不跟着变化。
如产生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本身处在变化中,造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确定性。
或者由于档案部门的参与指导不到位,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采集与归档方法带有缺陷,难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和完整。
中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变化与体制改革相关联。
目前多数行政职能部门正处于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之中。
由此造成信息系统运转中较强调权利的分割、流程控制和手续的严密,办理一件事的过程中,多数部门处于等待状态,效率较低。
各个职能部门只掌握自己的数据,部门之间存在较严重的数据共享壁垒。
由于体制限制,不少单位为解决此问题多次下文,企图实现信息共享,但很难奏效。
如北京某科技园区管理中遇到工商、税务、公安部、财政等多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壁垒问题,使对用户办事期限的时间承诺难以兑现。
2、档案信息化的服务观念和方式滞后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对象扩展迅速,其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从领导层扩展到基层,从法人扩展到自然人。
东南沿海地区的电子政务网已经扩展普及到乡镇(有90%以上联网)甚至村级。
北京的某些区县的电子政务系统也正在向乡镇发展,有的区县已有90%的乡镇和20%的村联网。
但在保密和安全对策、控制与开放、支持决策和面向社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取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3、相关法规体系不完善中国的档案法规已有一定基础,但是还不够完善。
总的原则是面向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的标准直接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一般性的信息处理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档案属性较为明显的信息技术要求制定行业标准,总之要尽量减少档案自定标准的数量,可以加快标准体系的形成和提高标准化程度。
利于与国家信息系统兼容,防止形成档案信息孤岛。
以下相关标准和问题应给予特别关注。
如,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正在解决过程之中,已颁布的规定和标准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超前管理和全程监控的原则,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了规范化的方法。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加工和存储质量标准还未出台,造成的相关问题还有很多。
如经实际检测,目前光盘的数据存储质量规范多为企业标准而且针对的是声像信息。
其缺陷率规定的较高(220块/秒,每块256字节),对存储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档案信息存储质量要求,显得过于宽松,会使被认为合格的光盘中的文字错误率超过允许范围。
因此急需制定符合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相关标准。
4、重设施建设轻信息资源建设的倾向依然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信息资源建设。
很多单位对此有所忽视。
常见一些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向几乎全部是设备,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几乎没有或者很少。
在中等规模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中,正确的资金投入大致比例应当是硬设备占40%,软件20%,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模式调整占10%,信息资源建设占30%。
经实际调查多数单位未能达到上述指标,致使不少单位设备几次更新,但信息化的应用成果一直未见到的原因。
档案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必须把信息化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这是因为档案管理信息化重要而紧迫,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1、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管理档案软件的开发、利用、升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已经在各层次档案管理系统广泛地应用。
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作为档案主管部门的各级档案局(馆),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没有系统外广泛和普遍。
例如邮电、银行等部门,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不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不仅会使自身档案管理水平滞后,而且也会在档案指导、监督等方面出现知识领域的“空白”。
发展下去,将使我们这支队伍由“内行”变成“外行”,由常规型的指导专家变成“科盲”、“机盲”。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各级领导必须自上而下地研究解决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所需要的经费、手段、技术应用等问题。
2、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档案管理归根结底是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在于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效果取决于开发的时效和利用的广泛程度。
相比较而言,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也就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例如银行部门的档案管理实现了系统内计算机联网,各种信息资源在所有的科室都可以开发利用;领导也可以通过微机调阅各种信息,指挥生产,开展工作,所需材料很快就能打印出来,体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势。
有人曾以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的办公模式为例,对电子文件的易操作性作了特例描述:比尔•盖茨可以坐在自己的家里通过视频系统和一些高层次员工开会,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在异地同起草一份合同文件。
如果我们档案系统上下也能构成微机网络,那么利用开发的档案资料就十分便捷,服务领域也就能拓宽。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
以软盘为例,一张3.5英寸的盘子,有1.44M字节,理论上可以存储70万汉字,超过厚厚的一本《红楼梦》,一张光盘的容量可以达到600—4000MB,可以存储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或十万页图形信息。
一个保存30万卷档案的中等规模的省级档案馆,其纸质档案的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如果将其文字信息录入计算机,用CD—R刻录保存仅需400片,用DVD的密度刻录保存,仅需60片,完全可以装在一个公文包里。
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
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
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
如何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这我们在今后将重点关注的问题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
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
)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
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
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其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缩微机及其相关设备,保护技术的现代化,要是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档案存储载体更新改造的科学化。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力度,全面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加强多种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服务机制创新,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加快保障环境优化步伐,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着“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
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档案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国家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各类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