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初唐四杰等

第三讲 初唐四杰等

第三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一、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1、“初唐四杰” “以文章齐名天下”: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的审美追求十分明确: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

一生处于下位。

最后溺海而死。

他是一个才学兼富的青年诗人,他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持的反对态度并在诗歌革新上取得了初步成绩。

从他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来看,内容虽然还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品P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四杰”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虽意识到羁旅的辛苦和离别的孤独,但没有伤感,没有惆怅,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感情壮阔,其中,“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他还有一首小诗《山中》《辞典P24》: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用寥寥二十字,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

此外,他的《滕王阁诗》《辞典P19》(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在七言、杂言诗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

他的创作,初步地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

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

杨炯(650-693?)在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最低。

五言律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而到了王、杨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如杨炯的《从军行》《作品P9》: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反映了许多士人向往边塞生活的慷慨心情。

边塞是当时士人幻想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尽管“四杰”中的王、杨、卢都从未到过边塞,然而他们在诗中表现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怀,却显得十分强烈。

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也是“四杰”诗风与宫廷诗风迥然有异的内在原因。

但“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他们的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其现存的14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的追求。

在促成五言律的定型化方面,他与杜审言以及沈、宋等台阁诗人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卢照邻(637?-689?),字升之,号幽忧子,河北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他一生只作过几任小官,很不得意。

晚年又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颖水而死。

他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长安古意》《作品P2》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在这篇长诗里,他借对古都长安的描写,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诗笔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揭露了长安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诗里指出一切繁华狂热、堕落颠狂的生活终于会发展到空虚幻灭的结局。

在长诗的结尾,诗人故意用萧疏清冷的诗句,写他在长安的寂寞清贫的生活:“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作过长安县主簿、临海县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照檄》,事败被杀。

他的名作《在狱咏蝉》《作品P6》,艺术更为成熟: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寄悲愤沉痛于比兴之中,宛转附物,怊怅切情。

正象这首诗序所说的:“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不愧是初唐律诗中风骨凝炼的名作。

2、“四杰”的特点与成就:总的来说,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

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从他们才开始形成;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有人就有了“律诗不是成立于沈、宋”的商榷意见;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也开盛唐诗风之先。

总之,他们与陈子昂等共同揭开了唐诗繁荣的序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读作品篇目: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长安古意》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阅读作品篇目:王绩《过酒家》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辞典P14、《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齐梁诗风。

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

“兴寄”也称“寄兴”。

所谓“寄”,就是寄托。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三种写诗方法。

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同时,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2、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他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

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

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比如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

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

《登幽州台歌》用的是辞赋体。

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3、陈子昂的客观评价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

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无论是杜甫还是韩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经过九十馀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作品P16》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

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两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孤篇压全唐”。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诗人在感受这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