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传销陷阱学生的解救
案例:
李同学系涉外语言学部10届毕业生。
平日性格活泼,和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良好。
2010年寒假开学后,毕业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外地联系工作,有的返校在武汉实习、见习、联系面试等。
李同学一直在校等待校园招聘会,闲暇之时,常帮班主任和代课老师处理一些事务。
2010年3月28日下午,班级导师接到学部黄老师电话,称李同学被骗入传销组织。
在与黄老师了解情况,确定事实后,班级导师随即与李同学联系,但电话一直为来电提醒状态。
事情经过如下:2010年3月份的一天,李同学接到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张某电话,称有份不错的工作介绍给他,由于俩人是老乡,以前关系不错,又久未谋面,张某提议让李同学到其所在处叙旧,顺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由于一直未找到合意的工作,第二天李同学就踏上了前往鄂州的火车。
一抵达鄂州市火车站,张某前来迎接,两人寒暄之余,张某拿走了李同学的手机和钱包,并以拿行李为由,一直不将手机证件交还还。
到达张某住处,李同学即意识到可能身陷传销。
案例分析
1、问题的严重性。
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目前为止,参与传销的群众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而具有大学学历的占其中的30%,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其中的5%。
看似比例不高,但数量是很大的,尤其近几年就业难,此比例正在不断上长。
每年暑期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一部分因为找工作而被传销组织以“高薪,好工作”等美丽的幌子所欺骗,结果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有的即使逃离出来,也造成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在校的大学生也会被同学朋友以“旅游,老乡会,同学聚会(甚至网友见面)”等借口欺骗。
本人所在学院,近几年的几个年级,都有此类情况发生,至于在全校范围内,学生被传销的事件,也是时有耳闻。
2、传销组织的欺骗性在加强。
非法传销组织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进行欺骗活动,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作工具。
而亲人与亲人、朋友与朋友之间,或许就是这份信任,让你们没有防备,被亲人
朋友以“善意的谎言”(旅游、包食堂、开饭店、开服装店……)等等借口邀约。
被洗脑之后的人会认为,把亲人骗来,是为了他好,内心无负罪感。
3、大学教育与校园管理存在空当。
传销显然是钻了大学教育的一些空当,这也是诱使一些大学生投身传销的客观原因。
如在参与重庆“欧丽曼”传销的大学生中,90%左右的是正规高校的本科生。
“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想找工作或者是为了减轻交学费压力而被骗入传销团队的。
”从当时的调查情况看来,大多数受骗学生性格内向。
这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让他们发挥个性,获得锻炼,而传销课程却使他们获得了演讲的自信和能力,培养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激情。
4、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压力。
我国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8年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案例处置:
学生一旦加入传销组织,会给身心及财产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所以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需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可能避免学生加入传销组织。
实际中,这一问题又确实存在,所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措施积极解救误入传销陷阱的学生。
在本案中,本人作为学生的班级导师,在第一时间采取了以下处置措施:
一是通知班上和李某关系密切的同学,通过QQ及手机短信、电话给李某不定时的联系,不放弃任何可能连联系到李某本人的机会,并留言学校有要事,要求李某立即返校。
二是和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不要轻易受骗,以免损失金钱。
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班级QQ群、QQ空间、博客将传销相关特点告知其他同学,使学生们充分认识传销、了解传销结构,意识到传销的危害。
联系到本案的处置,我认为,在解救陷入传销的学生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及时掌握情况,辨别学生是否参加了传销。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长时间不在校,不请假或一再请假,请假原因各种各样,但就是不出现在学校。
这时可以通过其同宿舍、好友、家庭进行进一步落实,查明原因。
同时,参加传销者往往对老师隐瞒自己真正的位置,可以通过拨打固定电话等方式落实。
2、利用所有资源,解救受骗学生。
由于学校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学生工作者有时不宜直接参与解救工作。
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举报到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由相应部门一举端掉该窝点,学生自然获救,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些。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救出学生,至于违法分子何时受到处理,不是我们的管辖范围。
这时,如果还能联系到学生,就要发出明确的命令,限时返校。
同时通知其家长,讲明利害关系,限定时间,由家长将学生带回。
如果确需学校出面解救的,也要由学校公安保卫、学生管理、学院各部门协调,与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联系好后再进行。
一定要避免贸然行动,防止损失扩大。
3、强化被解救学生教育管理,防止学生再次加入传销。
参加过传销的学生,由于参加过传销组织的“课程”,被洗脑,一些观念深入其大脑,一时很难改变。
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已经改变,这时要加强管理,避免其再次返回加入传销组织。
4、及时处理参与传销的学生。
对那些不知悔改,一意孤行的学生,要按照校规校纪给予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处分他们的同时也可警示其它学生。
在本案中,误入传销的李同学,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入传销组织后,行动上表现得十分机警,他采用迂回战术,对传销不表示反抗,按时“上课”。
让该传销组织对其丧失警惕,以确保人身安全,伺机和家长、老师同学取得联系;他“上课”不听讲,提问回答不了,以示天资愚笨,让传销组织对其失去信心;他坚称家庭经济困难,拒绝购买所谓“产品”,避免金钱损失;他终日贪吃贪睡,让组织感觉不划算。
由于李同学处事机警,加之学校积极解救,终于使李同学在较短时间内从传销组织中脱身而出。
涉外语言学部孙芳。